摘要

  每隔4分钟,全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就会对开一组动车,时速350公里。  世界高铁看中国,中国高铁看京沪。被称为“中国高铁标杆和典范”的京沪高铁,是中国高铁旅客运输量最大、运行速度最快、最繁忙的线路。  自2011年6月30日第一声鸣笛至今,京沪高铁已开通运营近8年。作为当时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设计标准等级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的建设和运营,不仅完善了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也使得我国高铁...

  每隔4分钟,全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就会对开一组动车,时速350公里。

  世界高铁看中国,中国高铁看京沪。被称为“中国高铁标杆和典范”的京沪高铁,是中国高铁旅客运输量最大、运行速度最快、最繁忙的线路。

  自2011年6月30日第一声鸣笛至今,京沪高铁已开通运营近8年。作为当时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设计标准等级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的建设和运营,不仅完善了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也使得我国高铁运营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自开通以来,京沪高铁累计运送旅客数量保持全路第一,共运送旅客9.3亿人次,年均增长19.5%;列车运行数量也稳居第一。截至2018年底,全线累计开行列车85.3万列,年均增长17.6%。今年春运期间的2月2日,创造了单日开行606列的最高纪录。

  千里京沪一日还

  北京和上海,分别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中心,两地间的交通效率对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几十年来,京沪铁路始终是东北、华北通往华东的必经之路,是中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

  1963年,北京上海间的列车需要轮渡过江到南京再继续前往上海,运行近30个小时;1968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北京上海间列车运行时间缩短到23小时;1986年4月,随着直达特快21/22次的运行,两地间的运行时间缩短至14小时59分。

  据京沪高铁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邵长虹介绍,随着东部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21世纪初京沪铁路客货运量猛增,分别为全国铁路客货运输平均水平的5.4倍和3.8倍。在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前,京沪线的运能缺口甚至超过了50%,严重制约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1993年,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京沪高速铁路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前期研究报告》提出,建设京沪高铁是迫切需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国力上是能够承受的,建设资金是可以解决的。

  18年里,从前期规划到方案的论证、技术标准的研究选择到标准体系的完善,我国最终形成了一整套京沪高铁设计、建造、运营的成套标准。

  历经3年建设,2011年6月30日,全长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沪高铁建成通车。上海到北京最快运行时间由9小时54分缩短至4小时18分,一日内可轻松往返。

  “高铁带来的多重优势,使多个城市重构了各自的经济版图,也带动了沿线经济协调发展。”京沪高铁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赵非说。

  填补中国高铁的空白

  在中国铁路设计集团公司的档案馆里,收藏着京沪高铁设计阶段共计2533卷、4760册设计资料和6.7万张设计图纸。这些珍贵资料的背后,是京沪高铁设计人员不断攻克难题、刷新纪录的光辉成绩。

  作为中国第一座高铁站,北京南站最终的设计图纸经过了几十次修改。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推翻,设计者在挑战中一点一点填补着中国高铁的空白。

  据中国铁设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孙树礼介绍,京沪高铁的技术难度和复杂性堪称“高铁技术博物馆”,不管是确保京沪高铁不失毫厘的精密工程控制测量技术、解决深厚松软地基沉降控制技术难题的精细化地质勘查技术,还是适合国情的现代化车站设计,这些凝聚着中国铁路设计人智慧结晶的成套关键技术设计,使京沪高铁成为中国高铁建设的标杆和典范。

  2016年1月8日,“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被授予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标志着京沪高铁攀上了我国科技创新的 “智”高点。

  “京沪高铁不仅在建造技术、施工装备上取得一大批创新成果,而且为牵引电化、通信信号、装备制造等提供了试验场,建立了新技术、新装备的聚集创新平台,拉动了国家新产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孙树礼表示。

  在目前全国最大的高铁信息检测监测中心——济南信息监测检测中心,可通过6C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向工区下达隐患处置令。“以往设备检修只能靠手摸眼看,如今坐在屋里就可以把现场设备检查个遍,仿佛有了‘千里眼’。”检测员小孙介绍道。

  如此精准、高效、便捷的检修手段,得益于京沪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为进一步发挥信息中心功效,中铁电气化局京沪高铁维管公司研发出集众多子系统于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形成了“1+6+N”高效工作模式,即“一个平台,六个系统,N个终端”,在综合平台上实现了数据共享,达到了故障快速预警、快速定位、快速抢修的目的,实现全面技术升级。

  智能化服务真不少

  每天,通过北京南站出发到达的旅客超过13万人,其中70%的旅客都是穿梭在北京上海的高铁线路上。

  在自助票机上10秒左右就能取到预定的车票,凭着“刷脸”两三秒就能验票上车,京沪之间说走就走早就成了常态。“非常方便啊!”常年往返于京沪两地出差工作的旅客沙先生说,这在京沪高铁开通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与“大眼睛”齐名的“希望工程”代表人物“大鼻涕”胡善辉,如今是济南西站一名工作人员。作为发起者,他还组建起了“善辉善行”服务队,“每天要推送近30趟轮椅,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提供接送站服务。”

  在济南西站走了一圈,记者发现这里的智能化服务还真不少——

  远程服务触摸屏。设立在复兴号展示区和旅客关切中心的两处远程服务终端,旅客通过触摸屏点击相应的服务功能,可以与客服工作人员视频连线,第一时间咨询候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维码接送站服务。重点旅客在服务台录入乘车信息后,生成一张二维码,家属可以与重点旅客一起进入车站。到达目的地后,济南西站还可为重点旅客预约小红帽等服务项目;

  “母爱十平方”视频连线服务。为保证内部环境的安全和旅客的隐私,进出环节进行严格把控,旅客按响门铃后视频连线核实后,工作人员远程遥控木门开关,让母婴旅客更安心;

  ……

  “今天的京沪高铁,已然成为中国高铁标杆和典范,也必将成为世界高铁的标杆。”邵长虹表示。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