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挥棒”对于普通高中发展具有直接的调节与导向作用。新高考带来的创新变革,对于普通高中的职能、教学、评价与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高考“指挥棒”对于普通高中发展具有直接的调节与导向作用。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探索实施“两依据一参考”,开启了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力度最大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截至目前,已有三轮14个省份试点新高考。新高考带来的创新变革,对于普通高中的职能、教学、评价与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职能变革:加强学生发展指导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增加学生选择权”。但是,赋予学生选择权并不等于学生真的能选、会选。在已开展试点的省份中,不会选、代替选、随大流、功利选是一些高中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就此而言,如何确保学生真选、能选与会选,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

  如何落实学生选择权,让学生学会选择,是一项关涉高中教育基本职能的关键性问题。多年以来,我国高中学校过多重视教学与管理职能,存在学生发展指导职能缺失的问题。直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才在高中阶段教育章节中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拓展学生发展指导职能,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要注重加强学生发展指导的全面性,积极开展对于高中生的理想、学业、生活、交友、升学、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指导。当前,部分高中在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中,存在“窄化”或“简化”的问题,即将学生生涯规划简单等同于选学科、选专业、选高校,这表明高中尚没有将学生发展指导上升到学校育人职能的高度来重视。其次要将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高中三年的全程来安排。学校可以结合学年或学期任务安排,系统有序设置生涯教育的内容。如部分高中结合学期任务与学生发展特点,形成了高一“认识自我,规划三年”、高二“学习体验,职业规划”、高三“总结收获,未来展望”的生涯教育安排。再其次,指导学生选择时要兼顾“喜欢的”“需要的”与“擅长的”,将自己的兴趣、社会需要与个人特长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理性选择考试科目。最后,学校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真正感知与体验现代职业和社会实践,而不仅仅只是在教室里凭空想象。

  教学变革:有序推进选课走班

  新高考打破了文理分科模式,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让考生根据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3门作为选考科目,纳入高考成绩。学生自主选科对高中行政班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严峻挑战,选课走班成为高中教学的新常态。

  传统的行政班教学,教师与学生在固定班级搭配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传授,利于班集体的建设发展与活动开展。而选课走班教学,则依据学生选科情况把固定的行政班打散,学生在不同班级流动上课,为学生提供更多课程选择。选课走班被寄予厚望,但在现实中依然遭遇诸多问题:走班走散了行政班,原来许多靠行政班推行的德育工作、团队建设、集体活动受到影响,学生集体归属感被削弱;学生依据兴趣选课走班,班内学生学习差异大,教师对学生全面了解变得更加困难;走班对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等教学常规带来较大冲击,学生作业如何收集、课后辅导如何开展等成为新问题。

  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学变革的重要趋势。其一,高中要制定选课走班指南,规范学生选课流程与调换机制,让学生的选课有规则、有流程。其二,向学生做好宣传动员,在调研学生选课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高考政策与高校专业,分析学校的学科特点与师资力量,把握社会行业趋势与职业特点,在结合自身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科学进行选课走班。其三,要努力提升走班教师的组班能力。在走班教学中,学科教师既承担教学工作,也承担班级管理职责。高中学校可以通过教师培训、专题研讨、共享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科教师的班级组织与管理能力,引导任课教师基于学生相似的兴趣爱好与选课倾向,构建基于学科兴趣和学科文化为特征的教学或学习共同体,从而与行政班集体相互支持、相互辅助。其四,改造教学流程,改进课后辅导。走班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课上讲授、学生课后作业,加以课后辅导的常规流程。在走班教学流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课前预习,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节增强知识应用练习与诊断反馈,在课后化整为零,灵活利用时间增加小组或小班辅导。

  评价变革: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新高考创新提出了“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明确指出综合素质评价要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意味着高中除了要加强学科知识教学外,更要通过课程与育人方式创新,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与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强化高中生综合素质培养,是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就此而言,高中学校迫切需要以课程规划为抓手,转变育人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高中要以课程规划为抓手,加强课程供给能力,开齐、开足、开好各级各类课程,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高中要强化优势课程,优化教学方式,凸显学校育人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高中可以基于自身历史传统与发展趋势,基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不断强化学校的优势与特色课程,一方面让学生在特色课程与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则利于学校不断深化内涵发展,办出品牌,推进高中多样化办学生态的形成。

  再其次,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内容可记录。素质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面对复杂问题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17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高中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积极统筹协调校内外课程资源,面向课外、面向实践、面向综合,通过精心规划与科学实施,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与自然生活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不断提升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只有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水之源。

  管理变革:以管理创新适应新高考

  新高考改革涉及一系列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对高中的基本职能、教学方式与评价内容产生了全方位影响。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管理思路与方法,以不变应万应注定是行不通的。

  首先,要进一步落实高中办学主体地位,构建适宜学生特色发展的管理机制。增加学生的选择权,促进学生个性成长首先需要进一步落实保障高中办学主体地位,尽量缓解政府对于学校管得太多、干扰太多、激励不够、保障不够等突出问题。高中学校能够自主决策,自主安排教学计划、自主运用教学方式、自主组织研训活动、自主实施教学评价,才能因校制宜地构建适宜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课程、教研与管理体系,并通过学生发展指导、选课走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创新,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其次,要强化高中师资与条件保障,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中学校的软硬件资源直接影响着新高考功能的发挥。选课走班与行政班教学相比,在师资、经费、教学空间等资源方面要求更高。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迫切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增强教师统筹协调与供给能力,缓解选课带来的教师潮汐问题;不断改善学校教学空间,适应选课走班要求;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适应选课走班需要;大力提升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适应高中选课走班、学生指导与综合素质评价带来的复杂要求。

  再其次,要加强高中与高校联动,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新高考改革是“教、考、招”联动的系统工程。高中要积极邀请高校走进高中,让学生走进高校,通过与高校的衔接互动,打破高校及专业的神秘感,让学生能够以平常心理性面对选课。高中还要积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积极以学校为基地向家长、社会宣讲新高考理念,引导家长与社会的价值认识,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为高中发展与新高考改革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变革机制研究”(BHA19015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