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年的考研报名开始,准备考研的大学生就进入到一种高强度的备考复习状态。在接下来数月的高强度学习中,备考的大学生除了会体验到一般性的身心疲惫,还要承受“考研压力”。

  从每年的考研报名开始,准备考研的大学生就进入到一种高强度的备考复习状态。在接下来数月的高强度学习中,备考的大学生除了会体验到一般性的身心疲惫,还要承受“考研压力”。考研压力来自对结果的不确定性。持续处于压力之下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健康问题。尽管国内高校研究生录取人数也在持续上升,但是历年报考人数的增长更快,考研竞争随之加剧。在备考、考试、等待公布成绩和分数线,以及准备复试等一系列不确定性事件中,考生有半年多时间处于高压力状态。这种状态对考生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有关压力与健康的研究表明,持续的高压力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导致学习或工作绩效降低。

  在报考和备考过程中,通过官方或非官方渠道,考生能够获得考试和录取相关的各种参考信息,诸如历年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分数线、考录比等。这些参考信息究竟会对考生的心理健康和考试成绩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为了系统比较考研人数、考录比等信息的变化与考生心理健康和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整理了2015—2018年4年之间某医科大学参与研究生复试的考生的相关信息。共统计3612名考生信息,其中男生1677名,平均年龄24.1岁,女生1935名,平均年龄23.6岁。统计的信息包括: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测评结果、考生初试成绩等。我们将考生的健康水平和考试成绩与当年考生可能获得的考录比等参考信息做对比。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招生报名和录取人数的数据,我们计算出了历年的“考录比”,即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值。考录比数值越小,表明当年考研的竞争性越低。因为每年招考的全部数据的公布会有近两年的滞后,考录比的数据公布也相应滞后两年。

  相关性分析显示,UPI总分和抑郁得分与初试成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考录比呈显著正相关。性别间的比较分析发现,男生和女生的UPI得分、初试成绩等指标不存在性别间差异;两个性别组的得分与样本总体的平均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女生在躯体症状和抑郁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

  UPI的得分越低,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考生的UPI总分显示,2015—2017年考生的UPI总分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在2018年考生的UPI得分又有升高。这表明,考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在2015—2017年期间呈上升趋势,2018年相对于2017年则又有所降低。与此同时,2015—2017年期间,考生的成绩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应地,2013—2015年期间,考录比呈下降趋势。作为参考信息的考录比越低,考生体验到的压力感越低,相应地,其考试成绩更好,健康水平更高。这个相关关系印证了压力与健康、压力与成绩的一般模型,即高压力事实上会损害考生的健康,并导致考试成绩下降。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高校备考研究生人群的健康状态没有得到区别性的关注。与其他本科生相比,备考研究生人群在备考阶段的学习任务更重,压力更大,所以从备考到参加复试期间,更容易发生心理健康问题。考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障碍。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加强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前后两份文件均强调了在研究生复试工作中对考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考察。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在研究生复试时引入了心理健康水平的普查。在研究生复试时的心理健康测量结果实际上反映了考生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生活情况,是考生在过去数月甚至一到两年备考期间所经历的心理压力的反映。本研究发现,在国家研究生报考政策大环境下,考生会参考历年的报考人数、考录比和招生政策的变化。考生备考过程中的压力感随之发生变化,其心理健康水平和考试成绩都会受到影响。这个结果提示我们,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就问题的关注应该从招生、备考阶段就开始。学校或老师应密切关注考生的心理压力体验,在考生备考期间提供相应的学业辅导和心理辅导,提供公开透明的考研信息资讯,降低考生的不确定性体验。

  在性别差异方面,本研究发现性别与压力、健康以及成绩之间存在多种复杂的差异或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女生在躯体症状和抑郁等方面表现出比男生更严重的问题;男生的成绩则表现出与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更密切;男生的初试成绩与UPI总分,以及抑郁、精神分裂和神经症状等维度都显示出显著的相关性,而女生的成绩则与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相关。

  有研究者认为,女生对学习中的压力变化更敏感,相较于男生,女生除升学压力外,还受年龄、家庭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男生倾向于将所体验到的压力外化,女生倾向于将压力内化或采取回避措施,因而更易引发抑郁,以及躯体化症状。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男生的健康水平与考试成绩之间存在相关性,而女生中则不存在这种相关。我们认为,这是因为男生和女生的压力源不同。男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习问题,而女生则更多体验到学习之外的其他类型的压力。所以,学校和老师应该对男生和女生分别提供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对男生来说,更多需要的是学习上的辅导和支持;对女生而言,则需要更广泛的社会支持来调节她们的压力感。

  我们通过追踪4年之间的数据,展现了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成绩在年度上的变化特征,同时引入考录比这个概念,发现了考录比与考生心理健康和考试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还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身心健康水平还可能受到更多潜在因素的微妙制约,学业成绩和学业压力之间的相关研究应该关注更多不可直接观察的影响因素。对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深入考察还需要结合更精确的研究手段,如通过质性研究技术、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技术的介入,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实验手段来进行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社区心理学的智慧模式研究”(18BSH1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