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文件、一场发布会传递了哪些重磅信息?针对现存问题,又将做出哪些改变?相关负责人给出了未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索引。

  教育部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介绍“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十大专项行动”有关情况,一幅关于研究生教育的蓝图正在铺开——“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名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经过70多年的奋斗,我们构建了比较完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基本实现了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和国家战略发展。”

  一份文件、一场发布会传递了哪些重磅信息?针对现存问题,又将做出哪些改变?相关负责人给出了未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索引。

  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

  《意见》提出,严把入口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把愿意读书、忠诚可靠、德才兼备的好苗子选拔出来。严把过程关,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用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检测。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国家重点支持学科专业清单

  “为确保文件及时落实、取得实效,教育部研拟‘十大专项行动’,重点推进,以更好地发挥指导督导引导作用。”洪大用介绍,着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行动。第一,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构建设置规范、动态调整的学科专业目录管理新机制,开展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提升专业学位培养能力和培养规模;建立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提升学科专业体系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匹配度。

  第二,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完善交叉学科门类发展机制,研究制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交叉学科发展特区,设立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搭建交叉学科发展的国家级平台,构建放管结合、规范有序、相互衔接的交叉学科发展体系,为交叉学科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第三,产教融合建设行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打造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带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基地建设;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产业(行业)导师”,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完善产教融合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对接,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

  洪大用透露,着眼于战略支撑和高端引领的相关行动。第一,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已经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可比学科和方向上,尽快取得突破,进入并保持在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学科,以及服务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上,取得创新性特色性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贡献,打造国际一流、中国特色学术标杆。

  第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企业(院所),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等资源,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作出贡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介绍,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主战场,优化高等学校区域布局,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区等,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和一流平台资源,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和科技创新作出贡献。围绕人民生命健康,加大对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扩大高素质人才供给,更好地服务疫情防控、疾病救治和人民健康。

  保护“绝学”、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

  “同时,着眼于夯实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行动。”洪大用指出,第一,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改善相关学科发展生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深化科研组织和评价体系改革,健全投入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夯实长远基础。

  第二,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博士生规模;探索建立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予以必要限制;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完善资助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为博士生教育持续发展营造更好支撑环境。

  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学位论文抽检制度

  “着眼于固本培元,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的相关行动。”洪大用说。《意见》指出强化育人导向,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明确指导行为“十不得”;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推动评选优秀导师和导师团队,激发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导师队伍水平。

  同时,根据《意见》要求,教育部门将印发相关文件,强化全过程培养质量管理;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专项巡查,检查结果与资源投入形成联动;完善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强化抽检结果反馈使用;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为学位授权点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等提供参考;完善监督惩戒机制,提高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的底线思维和自觉意识。

  注重“教、学、评、管”,对学位注水问题零容忍

  洪大用表示,教育部对学术不端、学位注水的问题,一直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露头就打,要坚决确保学位授予的含金量。一是重视“教”。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对于学生的培养要严格学业管理,导师自身要以身作则,秉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要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育人上,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

  二是重视“学”。学生要有学业的投入,要严格执行学业过程规定,认真落实学习的各个环节。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报效国家、报效社会,养成严谨自律的行为习惯。

  三是重视“评”。在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相关的评审专家要真正硬起来。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评审,把好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把好毕业审核、论文答辩等关键环节。

  四是重视“管”。特别是要加强管理规则的进一步完善,加强学位论文抽检,加强对各个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检查和诊断,同时健全处理学位“注水”、学术不端行为的机制,推动分类评价,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和不同层级的学位,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