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23日起,各地将陆续启动2017年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学校和专业哪个选择更重要?合并本科批次将给志愿填报带来怎样的影响?

  从6月23日起,各地将陆续启动2017年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学校和专业哪个选择更重要?合并本科批次将给志愿填报带来怎样的影响?浙沪考生该如何应对新高考招录方式的改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几位长期从事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招办负责人,为考生和家长支着儿。

  选学校和专业切忌盲从

  “想要选到合适的专业和学校,考生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既要从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出发,更要充分了解专业的内涵、发展前景,切忌盲目从众。”在天津大学招办主任谷钰看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而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招生工作处处长王福认为,各专业的用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有正常的起伏变化,现在的冷门专业或许就是毕业时的热门专业,反之亦然。

  “考生选专业一定不要只跟着时下热门走,而要跟着国家热点、社会需求走。”王福说。

  “我的分数上一本大学不够,报其他学校又不甘心,我该怎么选?”对于成绩位于中档考生的苦恼,扬州大学招办主任刘鹏展建议,先选专业,再挑学校。

  “考生在选择城市、学校、专业时要分清主次,尤其是中档偏高分数的学生,不要只看学校名气,而忽略专业的支撑作用。”刘展鹏解释,有的学校可能名气不大,但部分优势专业水平很高。

  当前,不少高校推出了大类招生,对没有明确专业意向的考生来说,不再需要为专业选择而苦恼。

  “清华大学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培养管理改革后,将原来的49个专业合并为19个大类招生,考生在志愿填报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可以避免填报的盲目性。”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刘震介绍,有了大类招生,考生报志愿时不需要立刻选定细分方向,也就不用太纠结。

  利用好每一次志愿选择的机会

  从全国各地公布的高校招生政策来看,多地在录取阶段将合并部分录取批次。其中,北京、安徽、河南、新疆等省份将首次合并二本、三本批次,山东、海南等省份则更进一步,对第一、第二招生批次进行合并。

  “北京本科二、三批次合并后,变化最大的就是本科二批的录取控制线相比往年会大大下降,可以适当比照往年的本科三批分数线。”北京印刷学院招办主任孙鹏认为,“在选择学校时,一定要特别关注该校所录学生分数在全市的排位情况,或者把其往年录取分数线与一本线的差距作为参考依据。”

  在填报策略上,北京联合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鲍桂莲建议考生依照“冲、稳、保”的原则,注意拉开填报院校的录取分数档次,形成合理的志愿院校顺序梯度。

  “今年北京本科二批设置10个平行志愿高校,每所高校设置6个志愿专业,考生一定要利用好每一次选择志愿的机会。”孙鹏发现,以往有部分考生在认真填写了前面几个志愿后,保底志愿的选择就有些敷衍了事,一旦没有被心仪的院校录取,局面就会很被动。

  山东省自2011年二本、三本批次合并之后,今年又再度融合,除提前批次外,全部实行本科同一批次录取。

  “这样的录取方式给予了考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尤其是让原本达不到一本线的学生有了上重点大学的机会;对高校来讲,失去了原有一本线或二本线这把‘保护伞’,将会面临更激烈的生源竞争,客观上有助于引导高校更加重视学科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山东大学招办主任柳丽华说。

  “桌餐”变成“自助餐”

  “如果把传统的报考方式比作吃桌餐,考生可以选桌但菜单是固定的,那么浙江的改革是直接把‘桌餐’变成了‘自助餐’,所有高校和专业都是敞开的,吃多少挑多少,选择的空间大大丰富。”宁波大学教务处处长、招生办主任李学兰说。

  今年是浙沪两地高考改革全面实施的第一年,30多万名考生面临的是全新的高校招生录取政策。按照已经公布的改革方案,浙江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分普通类、艺术类和体育类3类进行,普通类专业录取调整为不分文理科、不分批次,分段填报、分段录取的专业平行志愿方式,考生可以报考80个专业平行志愿。今年上海首次实施考后填志愿,本科招生以“院校专业组”作为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的基本单位,普通本科批次考生可以填报24个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又可以填报4个具体专业。

  “在新的录取方式下,往年录取分数的参考性有所减弱,关键是要充分收集高校、专业在往年录取的最低位次信息。”李学兰建议,选择院校时原有的“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办法依然适用,考生根据自己的排位选择8—10所院校是比较合理的。在挑选专业时,先把自己不喜欢的或估计录取可能性不大的专业剔除,再筛选出拟报考的不同梯度的专业。

  李学兰提醒考生,填报志愿时要看清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设限要求,考生只要1门选考科目符合要求即可报考,否则会导致志愿作废。此外,很多学校目前采取大类招生方式,每所学校招生的专业类可能名称相同,但具体下设专业会有所差异。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所报学校的招生专业目录,确定自己喜欢的专业是否在大类中,以免漏报、错报。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