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引领作用,树立“大抓教学、狠抓质量”的鲜明导向,湖南将122个县市区全面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范畴,成为全国8个全域参测的省份之一,据教育部监测中心反馈,近年来,市级层面长沙、湘潭、益阳表现相对突出,在前期实地调研核实的基础上,现将三地经验予以推介,供学习借鉴。...
编者按:为发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引领作用,树立“大抓教学、狠抓质量”的鲜明导向,湖南将122个县市区全面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范畴,成为全国8个全域参测的省份之一,据教育部监测中心反馈,近年来,市级层面长沙、湘潭、益阳表现相对突出,在前期实地调研核实的基础上,现将三地经验予以推介,供学习借鉴。
长沙:探索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新路径
近年来,长沙市坚持把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作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以智慧教育、评价改革、队伍建设为突破点和支撑点,探索具有长沙特色的教育质量提升新路径。
探索智慧教育,开辟质量提升新赛道。一是推进智慧德育。创新开展“云思政”,组织120多所大中小学“手拉手”思政一体化备课,获省思政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借助信息技术,推行“课程 文化 活动 实践”四位一体,让德育“看得见、摸得着”。智慧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库,及时跟踪、关注预警学生,化解心理危机。成立在线家长学校,提供家长课程、家长沙龙、育儿百科等服务,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近年全市有3名学生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22人获评新时代湖南好少年。二是推进智慧教学。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156所学校率先开设以平板电脑为载体的智慧课堂教学班。推广AI课堂系统,伴随式采集师生课堂行为数据,帮助教师精准诊断教学,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建设录播课堂、专递课堂、名师网络课堂,遴选132所优质学校与392所农村薄弱学校互联互通,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三是推进智慧体育。依托教育部智慧体育共同体项目,构建智慧跳绳、智慧足球、智慧跑步、智慧游泳等子项目,利用大课间、寒暑假全面开展体育“云赛”,2022年日常参与智慧体育63.2万人,累计记录1.02亿人次。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连续三年增长,2021年优良率达42%,比2020年提高6.2%。四是推进智慧美育。打造数字美育教室,联通名师课堂,推送个性化资源,开展自主互动学习;联通省市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非遗馆等场馆的数字资源,支撑线上线下沉浸式教学;开发《博物馆里的美育课》《戏画西游——传统文化进校园》等网络公益课程,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普及和提升。2022年城区艺术中考合格率达94.83%。五是推进智慧劳动与社会实践。建立全市劳动实践基地管理系统,打造基于场馆特色的实践课程,构建“云网+场馆”的智慧劳动与社会实践新格局,实时记录学生活动数据,激发学生劳动实践兴趣。全市现有市级中小学劳动实践试点学校205所,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基地170个。
深化评价改革,培育质量提升新动能。一是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全面发展。持续推进基于过程、数据支撑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构建由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27项实证材料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中小学校搭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成长平台,目前已有6大类100多门校本课程。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借助智能助手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数字画像,常态化、过程性评估诊断学生成长状况,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整发展策略,该项改革获评第五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是实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激发办学活力。率先探索“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围绕学生、教师、学校三大主体,构建涵盖11项一级指标、48项二级指标、123个三级指标的测评体系,重点关注“增长值”和“净效应”,连续5年发布评价报告,引导学校“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背景比努力”,重塑学校形象,激发各个层次学校的办学活力。近年来,先后开展了阅读状况、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信息素养、智慧教育、劳动教育、作业设计与管理、家庭教育等专题评价,让教育回归本源。
建强师资队伍,打造质量提升新优势。一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动态核定中小学校教师编制和附加员额,坚持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加大城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向乡村学校交流力度,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城乡比为1.04,保持全省第一。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近4年定向为农村学校培养公费师范生1593名;设立市级名师农村工作站76个,已有3000余名骨干教师进站学习,辐射乡村教师14000余名。加快教师轮岗交流,2021-2022年全市轮岗交流义务教育校长、教师2215名,其中骨干教师704名,占交流人数的31.8%。二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2022年组织市级以上教师培训5.3万人次,率先完成6.1万余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培训;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成立省级“名师网络教研联盟”31个、市级20个、县市区级276个,常态开展远程研训。加强名优教师培养,组建5届13批共89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带动学员2700余名,县市区同步建设名师工作室300多个。2022年开始每年选拔20名教育专家、100名长沙名师、100名长沙骨干教师,纳入长沙人才新政,连续实施5年,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1万元。三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全市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落实乡村教师人才津贴,按每人每月900元、700元、500元的标准发放在职乡村教师工作补助,此外,对于边远乡镇学校教师每人每年再发放1200元补贴。建设“拎包入住”教师周转房11000多套;建立融学习、休闲、健身于一体的“职工之家”420多个。成立困难教职工帮扶中心,精准帮扶2300多人,实现困难教职工“动态清零”。
湘潭:多措并举促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湘潭市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教育的生命线,旗帜鲜明抓管理,多管齐下提质量,2016年全市所有县市区一次性整体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2022年岳塘区获评教育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
高位统筹谋质量。湘潭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坚持把教育办强办优作为湘潭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提升教育质量的政策性文件,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确立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撑。市县两级均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部门联席议教会议。市县各级各部门切实为提升教育质量保驾护航,组织编办、人社、财政、公安等部门先后为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破解了人才队伍建设、教师编制盘活、教育经费筹措、平安校园创建等一系列难题,有力有效助推全市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强化管理求质量。一是强化常规抓质量。出台《湘潭市基础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各学校均按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足艺体、劳动、心理健康等课程。中小学校坚持每月进行一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检查,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对中小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教研室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二是落实双减抓质量。下发《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立作业总量调控制度和作业质量定期评价机制的通知》,强化作业“质”与“量”的过程性监控。开展“双减”背景下小学生作业优化设计、教学课例集等专题月研讨,组织“石鼓油纸伞里的科学”和“双减”政策下教育研究科研共同体等研究活动,推进“双减”提质增效。三是优质服务抓质量。出台《湘潭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方案参考模版》,完善“一校一案”课后服务方案,坚持开展“学业辅导和特色活动”,全市推行“学业辅导+体育活动+N种拓展服务”菜单式课后服务方式,以优质课后服务助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深化改革提质量。一方面,加强教研教改促质量。市、县教研部门坚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校进行教学视导。每年举办全市初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开放日,开展教学交流,切磋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提升教育质量的新路径。每年举办中小学教师“新视野”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激发中青年教师深入探究新课改理念的热情,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推进评价改革促质量。以湖南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为契机,完善对县级人民政府和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机制,初步完成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研制和平台搭建,稳步推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通过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部分科目的教学质量检测,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跟踪档案,抓实教育教学质量分析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和结果运用,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建优队伍保质量。一是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巩固拓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成效,组建20人的师德优秀事迹巡讲团进行巡讲,每年开展“湘潭市师德标兵”评选活动。二是促进城乡教师一体发展。积极推行学区联盟集团化办学改革,在雨湖区建立“强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11个教育生态圈。建立完善“1+N”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实施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新招聘教师主要定向到乡镇中小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近两年交流轮岗1368人。三是建立教师业务竞赛制度。坚持每年制度化推进中小学教师业务知识测试、命题竞赛、课堂竞赛、基本功比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四是统筹推进教师培训。建设国、省、市级教师培训基地校51所,每年培训超过10000人次。建设3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发展。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参培率居全省第二。五是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高规格的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大力表彰奖励为提升教育质量作出突出贡献的300名教育工作者。
五育并举强质量。一是打造思政教育特色。开展“永远跟党走,做好接班人”系列思政教育活动,举办全市思政课教师基本功比赛。利用韶山学校老校区开辟“思政大课堂”,湘潭县获评“湖南省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示范区”。 成立思政心育名师工作室,开展“5·25”心理节等系列活动,3所学校被评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二是打造红色教育特色。将红色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高规格举办了全市中小学生红色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红色主题班(队)会、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周等活动。三是打造艺体教育特色。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建制班合唱比赛获省一等奖,全省小学戏曲课堂教学竞赛成绩优异,全市中小学教师合唱团参赛节目获国际金奖,湘乡市20年来坚持举行中小学“艺术百佳”评选活动。四是打造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特色。雨湖区、岳塘区荣获“湖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县市区”称号。湘潭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获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益阳:“双减”赋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益阳市坚持以“双减”为抓手,着力推进减负提质,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取得较好成效。
开展六项行动,培养学生德育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全面整合德育教育资源,形成德育教育工作合力。从2022年开始,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六个一”德育行动。一天一唱:每天组织学生齐唱经典歌曲;一天一看:每天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联播;一周一讲:每周进行一次国旗下讲话;一周一诵:每周朗诵一篇经典诗文;一周一分享:每周分享一篇红色故事。一月一实践:一个月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六个一”德育行动覆盖全市近800所中小学、45万名中小学生,部分学校还利用“六个一”德育行动结合自身特点创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品牌。“六个一”德育行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内驱力,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规范自身行为习惯的自觉性,重塑了班风、校风、学风,探索出了“立德树人”德育工作新途径,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聚焦三大阵地,着力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坚持课堂主阵地,以强化作业管理为抓手,以优化课后服务为平台,努力实现校内提质增效。一是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常态教学视导工作机制,坚持调研分析、指导引领、监测评价一体化,聚焦一线教学课堂,针对普遍问题、典型问题、重点问题提出改进方向与思路,引领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备、教、学、评”一体化教育教学新格局,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研兴教”,实施课题研究与项目研究“双线驱动”策略,开展优质高效的教育研究活动,确保教研工作有成果、有应用。2022年全市共22个研究案例获评“湖南省基础教育成果奖”,获奖数居全省第二。二是着力提升作业管理质量。实施作业“年级、教研组、班主任”三级统筹管理,全面推行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强力压减作业数量,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时间100%达标。出台《“双减”政策背景下益阳市小学初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引导中小学校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精准化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推动作业由“重负轻质”向“轻负高效”转变。举办全市中小学教师作业设计大赛,分级组织学校预赛、区县(市)初赛、全市决赛,让广大教师在比赛中培养和提升作业设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着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构建“1+X”课后服务模式,“1”为巩固学科综合能力和拓展性学习,以辅导学生有效、高效完成作业为主,旨在答疑解惑,巩固重点,消化难点。“X”为特色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个性发展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低年级全面巩固幼小科学衔接教育,加强养成教育;高年级以“培养能力+发展特长”模式,开展阳光体育、文学艺术、科技创新等特色社团活动,全面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沅江市试点课后服务“智趣新课后”,在丰富学生活动的同时,切实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实施三项改革,重塑教育评价生态圈。坚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考试招生机制改革,从根源上扭转教育功利短视问题。一是改革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融合高考、学考、中考、教研成果、五育并举、均衡发展、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等多种元素,对区县(市)和学校进行整体评价,2022年共设奖项11类,67个单位获奖。二是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升级全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构建了以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和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让学生的评价工作更简便、更快捷、更公开、更公正,惠及全市39万名学生。三是改革中考体育艺术评价体系。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我市中小学体育美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措施》,改进中考体育、艺术评价方式。体育采用赋分制,测试分80—100分的赋中考体育满分40分,测试分60—79分的赋38分,测试分60分以下的每少5分赋分减2分,避免了中考体育竞技化,达到了既让学生积极锻炼、又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的效果。音乐、美术测试成绩采取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撬动学校开齐开足上好音乐、美术课程,加强学生“美育教育”。通过完善中招考试政策,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焦虑,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2022年入选全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4个,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