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着眼服务中西部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实施“强师工程”,采取从招生、培养、输送到职后支持的系列措施,努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中西部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坚力量。
教育部简报〔2021〕第43期
北京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发挥学校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师培养培训资源优势,切实担当新时代教师教育职责使命,着眼服务中西部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实施“强师工程”,采取从招生、培养、输送到职后支持的系列措施,努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中西部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坚力量。
打造教师“孵化器”,定向培养“四有”好老师。落实“优师计划”,遴选“乐教适教”的好苗子。2020年学校启动“志远计划”,按照“省来县去”的定向培养模式,面向当时尚未脱贫摘帽的52个贫困县所在省份招收定向就业师范生,首批录取147人。2021年进一步完善政策、组织、实施体系,将“志远计划”并入教育部部署实施的“优师计划”,录取401人,将覆盖面逐步向全国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拓展,持续为中西部地区培养输送优秀教师。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增强“善于从教”的硬实力。探索“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贯穿全学段的“三维度、一体化”创新培养模式,为教师长远发展奠基铺路。成立未来教育学院、乐育书院,建立健全“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建立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拓展“互联网+教育”新模式,致力培育引领未来教育变革的卓越教师。
当好职业“助推器”,推进职后发展有路径。实施“启航计划”,鼓励引导更多优秀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基层、到基础教育一线建功立业。设立专项基金,对赴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的毕业生进行支持。建立“启航计划”毕业生信息库,出台《“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职后培训与能力提升行动方案(试行)》,构建全过程跟踪指导帮扶机制,依托学校优质资源开展职后培训研修,组织名师团队给予职业技能指导,为毕业生职后发展提供服务,加大对履约任教定向生返校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支持力度。面向“优师计划”毕业生和扎根中西部基层的教师,实施“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发掘树立“能教善育”的优秀教师典型,倡导扎根西部、终身从教。组织学生寻访“四有”好老师榜样,实地调研在基础教育一线特别是老少边贫岛地区的优秀教师,聘请担任校外辅导员,打造“行走在路上的思政课”和“深入灵魂的职业信仰课”。
搭建成长“立交桥”,支持能力学历双提升。依托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项目,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精准把脉,探索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规律、教师成长规律、教育帮扶规律。落实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开展中西部地区教师现状和培训需求调研,开发“ 教师培训”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能力+学历”的培训研修模式,2018至2021年面向中西部地区培训各类教师14万余人。搭建“强师在线”支持乡村振兴公益平台,调动整合40余所高等师范院校及600余所附属学校资源,面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832个脱贫县、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开放,为一线教师提供网上培训课程,进行学时统计、学分转化,将网络学习学分作为在师范类高校进行学历提升的主要参考条件,实现培训教育与学历提升有效衔接。联合6所师范类高校,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探索教师培训学籍制度,鼓励和支持基层教师攻读网络教育或学历教育,助力教师学历层次和素质能力提升。
帮扶协作“结对子”,促进教育质量上台阶。打造“一省一市一县一校”教育帮扶模式,发挥教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造血赋能和战略支撑作用,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享资源,发挥学校特色优势,推进中西部地区继续教育、教师培训、教育成果转化和教学研究工作对接,扎实做好青海省、贵州省遵义市、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四川省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对口帮扶工作,推动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实现自我赋能。发起成立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联盟,组织实施“订单式”教育帮扶项目和“名师大家公益讲堂”走基层活动,引导教师在中西部地区志愿服务中砥砺品格、锤炼本领。目前共注册教师志愿者400余万人、活跃教师志愿者150余万人、志愿服务团队1300余家。实施“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教育帮扶专项行动,推出“三个一百”系列育人资源,即优秀育人课程100节、优秀育人案例100篇、优秀育人故事音频100个,搭建“公益行动”系列云端育人活动,促进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跨区域互动和优质资源共用,努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