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教育战线在教育扶贫实践中,针对农村教育的资源均等化和学生就业等难点、痛点问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大胆实践,构建了多个极具特色和成效的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推广。

  近年来,安徽省教育战线在教育扶贫实践中,针对农村教育的资源均等化和学生就业等难点、痛点问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大胆实践,构建了多个极具特色和成效的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推广。

  探索实施“铜陵模式”。为破解“择校热”的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2006年,铜陵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消重点学校“光环”,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均衡资源配置,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改变学校差异过大的局面,使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吸引家长、留住学生。铜陵市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安徽开启了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铜陵模式”享誉全国,被教育部向全国推广。

  探索实施“炎刘模式”。针对农村学校结构性缺编的现状,安徽省教育厅驻李桥村扶贫工作队主动与准南师范学院联系,合作开展了顶岗支教扶贫工作,2015年至今,已选派十批共310名大学生在炎刘学区9所小学开展顶岗支教扶贫活动,极大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师资短缺和结构失衡等问题,被教育部总结提炼为“大学校与小学校,大学生与小学生”多方共赢的教育扶贫“炎刘模式”,将其列为全国教育扶贫的典型案例并推广到安徽阜阳和新疆和田等地区。

  组织开展求学圆梦行动。印发《安徽省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组织遴选省内26所具有特色的本专科高校针对农民工群体进行专项招生,涉及农学、电子商务等20多个专业,共招收各类农民工近1.6万人。利用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实施“ ”农民工继续教育,形成助力求学圆梦行动的安徽模式,入驻“园区”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达108所共建共享课程5000多门,农民工在线学习人数2.5万多人。

  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围绕贫困地区当地产业和优势特色农业,找准科技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结合点,建设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抓好科学技术推广和成果应用,探索科技扶贫新模式,形成企业、科技人员、贫困户的利益共同体,带动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如皖西学院根据自身学科优势,结合大别山区的资源和产业基础,重点开展畜牧产业扶贫培训和种植大户产业帮扶,助推杨仙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精准扶贫“产业先行”。

  开展高校食堂“面向采购”。本着方便就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安排省内所有高校分别定点对接贫困县进行食堂采购,并在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场、教职工生活区等公共区域铺设消费扶贫智能专柜,全省高校共计划设置智能专柜1019台。同时,各校将“面向采购”由学生食堂拓展到工会福利和教职工生活消费。如安徽理工大学与阜阳市颖东区政府签订协议,进行“订单式”种植、“直送式”配送,建立学校、种植基地无缝对接机制。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