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浙江大学充分发挥百年党史和浙江“红色根脉”资源优势,创设“行读党史”大课堂,引导师生边走边看边学边讲,一地一故事,一行一课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范式,共上一堂“有风景的党史大课”。
“张人亚前辈收藏了党章,党章也收藏了他。”在宁波“党章学堂”,参加浙江大学“行读党史”的软件学院2020级硕士生唐李君,在看到只有巴掌大的中共首部党章复制件时发出感慨,“张人亚前辈对革命的信仰与坚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与弘扬。”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浙江大学充分发挥百年党史和浙江“红色根脉”资源优势,创设“行读党史”大课堂,引导师生边走边看边学边讲,一地一故事,一行一课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范式,共上一堂“有风景的党史大课”。
饮水思源彰显“红船味”
不久前,浙江大学研究生理论宣讲团的学生与中共一大代表后人、80岁的浙大关工委副主任王明华教授,走进军营,与官兵们共上一堂党课。“与其说我是为大家来授课的,不如说是一次实实在在的精神洗礼。”宣讲团讲师、浙大2019级化学系硕士生秦志鑫说。
在浙大,“跟着王明华学党史”已成为党建品牌项目。一路走,一路学,一路讲。浙大师生从开天辟地的红船走来,从记录光辉历程的首部党章走来……浙大师生感悟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义乌市分水塘村的那间柴房依旧保持着1920年时的模样。那年,29岁的陈望道回到家乡,在年久失修的柴屋里,用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旧门板,既当床铺,又做书桌,凭借一盏油灯,夜以继日,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首译。
也是在这里,陈望道误把墨水当作红糖蘸粽子吃,还觉得很甜。因此有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个故事。百闻不如一见,党史学习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要让学生走进历史,在历史发生地开展党史教育,让学生收获别样的体会。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鲜活的党史是最生动的思政教材,给人以启迪,教人以深思。机械工程学院大四学生任奇在参观学习后深有体会。他说:“这次学习,不仅让我在与一砖一瓦的‘对话’中感受到翻译之艰辛,更感悟到了青年报国的拳拳赤子心。”
感悟现实彰显“浙江味”
“同学们,你们行进在青山环绕、竹海绵延的余村,是不是感受到心旷神怡。但你们绝对想不到这里也曾粉尘蔽日,河水浑浊。”安吉县余村老村支书鲍新民带着浙大丹青学园的2020级本科生,在当地感受“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历史变迁。
教与学、思与行,余村之变让同学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有了更加鲜活的印象。浙江大学把学习党的百年历史与学习党在浙江的百年奋斗历史相结合,充分发挥“红色根脉”富矿,把在浙江大地上产生的许多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精神融入学习教育,让师生们在今昔对照中感受现实伟力。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长达3740米的码头岸线上,全球各大班轮公司的巨轮频频靠泊,集装箱泊位“座无虚席”。一堂“行读党史 走进北仑”主题思政理论课,开到了港口一线。
课程助教、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生韩栋霞说出了此行同学们的心声:“北仑港的现场教学,让我们听到了簌簌沙沙的风声,看到了各种颜色的集装箱,感受到了硬核力量。”
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浙江大学将“行读党史”大课堂,有效贯穿到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第二课堂校内实践、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中。
行读结合彰显“创新味”
怎样才能让红色资源更好发挥育人作用?浙江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把规定动作做到位,把自选动作做出彩。
竺可桢学院将忆革命先烈与读经典文献结合起来,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举行了“学党史强信念 跟党走”师生百天打卡共读党史活动。活动借助微信小程序,设置文字阅读、有声朗读、青年大学习、影视资料学习,把党史学习教育课开在手机里、开在课余时间里。
浙大的“行读党史”活动,有的走进初中生课堂,大手拉小手一起学党史;有的邀请93岁的老战士,从军功章里学党史;有的除草播种耕作,感悟劳动之美和乡村振兴的崭新实践……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脚步,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所到之处,浙大师生除了认认真真学党史,原原本本悟思想,更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实践基础开展“行读党史”,真正做到在行走中读懂党史,在品读中见到行动。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沈文华说:“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书写历史,以天下为己任,研发出新工艺、新材料,科技报国,实干兴邦。”
浙大还通过一个视频、一篇报道、一段党史、一份感悟,形成“四个一”的融媒体传播格局,把行读过程拍摄成一节节有灵魂、有温度、有风景的微党课,变一人听为大家听,用小故事演绎大道理,让 堂发挥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