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位列今年广东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首。2011年以来,广东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

  今年的一号文件对乡村教育的描述有很多新提法,提出了很多“新目标”,如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完善农村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等。

  在广东,各地各级教育系统已经提前布局,在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做好农村特殊教育保障、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建立学校联合体、培养新型农民等方面有所作为,有力地托举乡村振兴的美好期望。

  增加学前资源办好“麻雀学校”

  此次一号文件强调,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位列今年广东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首。2011年以来,广东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省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三成,建成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乡镇比例达95%以上,建成规范化村级幼儿园的行政村比例达80%以上。去年,广东实施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即到2020年实现全省公办幼儿园在园学生比例达到50%,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学生占比达到80%),这个数字还将持续增加。

  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也成为广东发力的重点。2017年全省共有乡村小规模学校6103所,这些乡村小规模学校被民间称为“麻雀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且办学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短板。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广东省加快试点并制定《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从2018年起,省财政计划连续三年共投入22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公办寄宿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每生每年350元,直击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难点痛点”。

  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打造“教育联合体”

  教育城乡差异,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师资水平不均。对此,一号文件开出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等“药方”。

  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既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要求,也是夯实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已经作出部署,广东将从今年开始创新教育结对帮扶机制,强调“全口径组团式结对帮扶的重点是乡镇和县区学校,帮扶的任务是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

  这样的尝试,在广东早有先行者。

  近年来,为改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肇庆市教育部门、县(区)义务教育学校、地方师范高校形成三方联动“教育联合体”,全面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肇庆学院副校长肖起清介绍,早在2019年9月,肇庆市在全省率先试点中心区与山区县教师互换任教。怀集县100名教师到端州区学校任教3年,端州区则派遣50名学科带头人到怀集县学校挂职或任驻地老师。

  这些老师的到来,改善了山区县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的问题,促进了山区学校的管理和建设改革。同时,到城区的老师经过“师傅带徒弟”般的培训,进步明显,回乡后成为原学校的“种子”老师,带头提高当地教学水平。

  完善特殊教育保障加强师资建设

  一号文件特别提及,要完善农村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广东对此早有布局:今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新建5所特殊教育学校,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安置率达到98.61%。

  2019年,为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水平,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广东省制定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计划指出,每个县(市)应建有1所以上符合国家标准的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以县(市、区)为单位,由残联牵头,会同教育部门逐一核实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数据。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就读、儿童福利机构(含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落实“一人一案”,做好教育安置。

  但是,在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还远远满足不了特殊儿童受教育的需要,究其原因,特殊教育师资建设不足是关键。广东省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郑剑虹介绍,作为广东省特殊教育招生规模最大的高校,岭南师范学院自2012年设立特殊教育本科专业起,已为特殊教育行业输送五届毕业生。与此同时,岭南师范学院还承担了全省40%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对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包括特殊教育学院校长、特殊教育康复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面向就业创业需求培养新型农民

  一号文件指出,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

  新的农业业态和农村发展形势,催生出一批新型农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样的描述,是对新型农民的最佳写照。

  近年来,广东高校在承接各级政府对于高素质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项目;针对村、镇、市三级基层干部进行学历培训;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实训基地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尝试。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培养学院院长刘艾介绍,针对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内容,学院已开设一百多门课程。在进行农民技能培训时,学院针对不同农民的需求开展订单式服务,双方多次协调来完成培训计划。比如,面对如今火热的电商浪潮,学院也开展了一些新媒体、短视频带货等新兴知识体系培训。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