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以课程教学为核心,整体设计、系统推进课程思政2.0建设。
教育部简报〔2020〕第29期
上海市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以课程教学为核心,整体设计、系统推进课程思政2.0建设,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师培养体系、制度规范体系,确保课程思政融得进、落得实、看得见。
把握制度、机制、保障三大工作抓手,强化统筹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市委书记亲自研究审定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意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部署安排。构建制度体系,印发《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强化制度规范和政策支撑。全市所有高校立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学校课程思政规划和实施方案,修订完善已有制度文件,将课程思政的要求体现到学校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等治理体系中。完善运行机制,推动全市各高校成立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抓好工作落实;各高校建立健全教务部门和教师工作部牵头负责,院(系)具体负责,人事处、宣传处等相关部门直接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课程管理,将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制作等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全过程。强化支持保障,每年投入近5亿元实施市属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进行绩效评价。加大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投入,确保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持续高效开展,2020年投入2200余万元,对入选课程思政领航计划的项目予以支持。
把握课程、教学、教师三大关键要素,深化内涵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同济大学明确培养兼具“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六方面综合特质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并以此梳理和完善课程设置内涵。树立课程发展理念,分层分类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学管理。上海中医药大学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技术标准,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资源配置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明确课程思政要求。强化实践教学,近三年来,每年面向思政课教师举办学习新思想主题实践研修班,组织200余名骨干教师分赴全国1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研修基地开展研修学习;面向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组织500余名骨干教师赴15个省市开展主题实践研修;面向大学生组织1000余支主题实践小分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调研。2020年以来,着力深化市内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考察指导现场点,挂牌建立一批“家门口的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组织开展“信仰之路”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市校两级联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组织全市高校近600名二级学院院长和1500余名专业骨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资助所有新上岗青年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学研究。建立集体教研制度,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教学比赛,实施课程思政“精彩系列”评选计划,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营造课程思政良好氛围。实施课程思政金课名师打造计划,邀请院士、著名专家学者领衔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把握特色、规范、评价三大突出要点,固化建设成果。打造课程思政特色品牌,实施“领航计划”,立项建设10所领航高校、20个领航学院和一批领航团队、领航课程,涌现出复旦大学“五维育德体系”、同济大学“专业课程链”、上海理工大学“工程德育”等系列特色品牌。打造“中国系列”精品课程,鲜活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市60余所高校都已开出至少1门“中国系列”课程,形成“一校一特色”格局。健全课程思政规范,组织专家系统挖掘和梳理各学科的价值教育引导元素,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目前,以专业类别为基础单位,编制了“交通运输类”“地理科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单位,编制了“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文史哲、经管法、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以及艺术学等八类专业的教学指南研制已全面启动。建立评价标准,将课程思政与实施一流专业、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统筹推进,纳入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及高校分类评价。研究制定《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自查指标体系(试行)》,明确机制建设、教师队伍、专业与课程、教材建设、教学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要求。将课程思政作为市级专业课程建设和优秀成果评选的重要考核内容,作为各级各类人才项目选拔的重要遴选指标,调动各方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