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 在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围绕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三个关键,分类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和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我省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 在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围绕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三个关键,分类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和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我省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开创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安徽路径。

  创新引领 办好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

  “大家播种把握要适宜的播种量,就是(每亩)15万苗,15万苗大概在墒情比较好的情况下,20斤到25斤(麦种)。”

  在亳州市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李金才正在对今年的小麦种植关键技术进行现场示范,生动的讲解、实用的技术,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种粮大户前来取经。

  在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安徽农业大学创新研发机制,依托已建成的52个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及科研平台,在小麦、玉米、水产、茶叶等重点领域,瞄准国内国际最新技术开展了全面攻关。历时十年,成功破解了中国茶树全基因密码,标志着我国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同时,安徽农业大学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学校通过创新高校基层互动机制,进行新型农业推广服务的试点,共建“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大别山综合试验站”“金寨县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和“金寨县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先后组织300多名教师深入到大别山区,培训农民约100多万人,实现了20多万名农民脱贫致富的梦想,走出了一条全国知名的富民、兴校、创新、育人“大别山道路”。

  近年来,我省着力建设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加大高校科研创新投入力度。2019年10月,安徽省教育厅公布了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名单,10所高校获111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支持。2019年,全省高校在研科研项目总数3.7万项,比2016年增加7000多项;科研拨入经费81.3亿元,比2016年增加29.1亿元。

  同样,我省在创新合作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新进展。2020年9月,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揭牌仪式举行。“整个世界在以后几十年,必须有更多的国际合作。安徽大学跟美国的石溪大学取得紧密联系是我非常高兴见到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视频致辞中说道。今年,杨振宁受聘担任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名誉院长,并亲笔为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题名。学院成立标志着安徽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成果。

  不仅如此,我省建立的中科大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成为首批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北大等10多所知名大学共建的产学研中心落户我省。这些创新中心以国内外一流标准为标杆,有效带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科学统筹 构建特色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

  “我们很愿意进一步扩大贵校与德国高校现有的合作,我乐意成为你们密切的合作伙伴。” 这是2015年底,德国总理默克尔给合肥学院发来信函中的话。

  2016年8月,由合肥学院与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学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成立,默克尔亲临揭牌,这是首次西方国家总理为孔子学院揭牌,被誉为“孔子学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作为安徽地方特色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之一,合肥学院不仅建成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特色应用型高等教育模式。2017年,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教授荣获重大教学成就奖,他提出“中国经济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命题,形成“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新型大学办学理念,系统构建“八个转变”应用型大学建设理论与实践体系。教育部高教司指出:合肥学院的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在教育部《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报告》中,将合肥学院经验总结为"安徽现象、合肥模式",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

  合肥学院只是我省地方特色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个代表。“十三五”期间,我省围绕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初步构建起特色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2019年,安徽省教育厅发布《安徽地方特色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提出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标准。目前,我省已立项建设合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新华学院等9所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在专业建设方面,我省大力构建应用型新专业、新学科体系。2015-2018年投入3.4亿元重点建设128个应用型新专业,年均投入1.5亿元重点支持建设18个应用型学科;建立基于产业实际需要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近几年新增的应用型专业点占实际招生专业点总数的42%,应用型学科专业比例达到75%以上;构建并完善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建立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实现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省积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建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联合培养机制,立项建设600多个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60多个产学研用合作联盟、300多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成立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应用型高校联盟,开展高校合作、国际合作,推动高校共建学科专业,共享优质资源,共商办学标准;建设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连续10多年举办中欧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联合开设应用型专业,综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合作联动 开创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发展新局面

  2020年10月,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联盟(以下简称”G33+联盟“)成立大会顺利召开。

  “成立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联盟,就是要通过全方位合作,实现联盟人才、智力、技术、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群体优势、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全面推进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钱桂仑在会上说。

  近年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导向,立项建设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33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G33+联盟”的成立,更开创了全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发展新局面。

  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要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合作,必然坚持错位发展,彰显学校特色,发挥专业优势。作为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A档),“G33+联盟”的成员单位之一,合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错位式发展,建成金寨路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围绕合肥市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了涵盖机电、信息、经贸旅游、轨道交通、艺术、设计等六大专业群,打造出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品牌专业。过去几年中,学校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不仅在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紧紧围绕“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三个核心,深化合作、错位发展。一方面,各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省内、国内大型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机构,构建共建共享新模式;另一方面,各校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为抓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积极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之路。2019年,全省增设高职专业布局点178个,涵盖102个专业,停招专业布局点464个,多项新设置专业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新兴产业建设,为国家高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我省结合安徽实际,大力推进特色高校建设,系统设计、谋篇布局,持续有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走出一条前景光明的”安徽路径“。我们坚信,在“十四五”时期,安徽高等教育事业必将擘画出更加宏伟的蓝图!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