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刘秀祥记得,他大学4年读了1836本书,因为没钱买书,毕业前复印了600多本书带回家。

  大学时光应该怎样度过?

  32岁的刘秀祥记得,他大学4年读了1836本书,因为没钱买书,毕业前复印了600多本书带回家。

  今天,在团贵州省委举办的“我的大学时光——《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读书活动”上,分享嘉宾刘秀祥说:“我们努力读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回来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2008年,贵州省望谟县的高中毕业生刘秀祥因为背着妈妈上大学为众人所知。这个从小靠捡垃圾、打工养活妈妈的孩子,在山东读完大学后拒绝了多家企业开出的高薪,回到贫穷的家乡望谟县,成为一名高中教师。“这些年总说‘寒门难出贵子’,我不赞成。我为什么要当贵子?我只做一个平平凡凡的、对国家有用的工作者,不可以吗?”刘秀祥说。

  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潘学军为培育良种核桃已在田间地头工作了14年,因培育出的核桃品种高产且质量优良,被当地农民开玩笑称为“核专家”。这些年,潘学军屡次获奖。但他在分享会上说:“国家、省里和学校给我的荣誉过高了,这只是我的本职工作而已。如何保障果品安全、如何让大家吃到优质的果品,是我前进的压力和动力。”

  “黔货出山”是贵州省近年来的发展战略。当被现场一位贵州大学学生问及大学生能为此做些什么时,潘学军说:“可以读研、读博,也欢迎报考我的硕士生、博士生。”他认为,做一个产业,不只涉及科技问题。“除了科技人才之外,还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还需要资本,贵州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此外还需要市场。黔货出山,需要各个领域的人才加入其中”。

  最年轻的分享嘉宾、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陈蕾在大学毕业后去基层支教了一年。初到支教地,她和同学们花了5天走访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1800多户居民。她发现,这里很多老人不识字,而易扶点的每栋楼房看起来都一样,老人出了门容易迷路。她和支教团的同学们便申请参加脱贫攻坚夜校,为老人开设识字课程,教会了100多位老人写名字、认路。

  在基层实践的一年让陈蕾难忘,每次去上课,老人脸上总是露出开心的笑容:“小陈老师来了!”发放公益组织筹集的衣服时,孩子们的欢呼雀跃也让陈蕾至今念念不忘。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大学与青年学生座谈时的亲历者廖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现更名为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记者注)调研时的在场学生李明扬也分享了各自的经历。

  几名嘉宾的分享令团贵州省委副书记丁毅深受触动。在活动最后,他介绍了团贵州省委在全省高校团组织中开展此次读书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问现场大学生:“我们从小时候到现在进入大学,经常谈论理想,可经常又感到失去了理想。理想信念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呢?习近平总书记不到16岁到梁家河做知青,后来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他又是如何坚定自己的信念的呢?”

  丁毅认为,大学生首要的还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加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此外还要厚植家国情怀、志存高远,有了目标,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清、看得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的寄语,他希望大家“牢记总书记的教诲,为实现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