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政工作和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实践,将“滴灌”理念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着力给予学生精细、及时、高效的教育引导,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河北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政工作和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实践,将“滴灌”理念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着力给予学生精细、及时、高效的教育引导,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创新“滴灌式”教育观念,夯实思想政治根基。坚持“贴近根系、点滴入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及时化解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问题,做到知人心、暖人心。倡导“持续滋润、久久为功”,通过党团组织、课堂教学、网络媒介、生活园区、社团活动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强调“系统协调、集约高效”,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库,实现教师与学生点对点交互,校院、师生线连线互通,学生课上课下同学习、生活、实践情况的互动联通。通过组织管理系统的协调联动,整合多元教育要素,借助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各种环境、氛围和载体中,努力打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生态。

  搭建“滴灌式”教育网络,构建协同育人格局。落实教育部等8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不断完善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联动、师生人人参与的“滴灌管网”体系。制定“三全育人”工作推进方案,完善7大工作体系和3年重点任务台帐,明确任务,责任到人,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压实思政教育责任。落实专项经费,不断加大思政课教育教学、基层党建、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研修、大学生活动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制定实施党政机关处级干部经常性联系师生、党政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青年干部校内挂职锻炼、师生合编党支部、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1+100”等制度。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每名专业教师“全方位、一贯制”指导3—5名本科生,切实凝聚全员育人合力。

  探索“滴灌式”教育方法,增强教书育人实效。把脉学生需求因材施教,通过师生点对点、面对面的教育引导,积极探索精准化、综合化、高效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实施“入脑入心”精细教育法,实施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法,开展师生共同“读经悟典”活动,推进思政课教师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实践“三走进”工程;建立25个“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和1个“课程思政研究指导中心”,遴选立项182门“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给予专项建设经费支持;建设“航标网”“红色战线”“弘毅网”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传播先进文化。采用“对症施教”个性教育法,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个性化指导与服务;开展个性化就业创业教育,建立300余个就业创业实习实训基地。采用“持久滋润”的融入教育法,坚持把党团支部建在班上,实现本科生“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聘请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兼职组织员,督导指导党员发展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依托学科建设,着力在传统文化、校史文化方面开展育人活动;加强生活园区建设,探索实施书院制改革,创建笃学、致用、明德、治平、诚行五所书院,把党支部建立到书院,把党员活动开展到书院,把党建阵地前移到书院,探索完善书院制党建工作平台。采用“互动互补”的融通教育法,构建与第一课堂形式不同、目标一致的第二课堂管理体系,将第二课堂建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课程学分体系,实现两大课堂的课程互补、学分互通;重视社会调查研究实践,每年组织150余支师生团队深入省内外开展社会实践,组织“百名博士河北行”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