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选获得全市思政课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以上的优秀教师制作一批精品微课,引入历史、文化、革命教育资源,充分展现地方特色,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重庆市认真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深入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努力把握学校思政课建设规律,切实在教学讲义、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教师队伍四个方面下功夫,持续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学讲义“标准化”,不断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强化政治标准,把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确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为统一教材。市委领导班子每人联系一所高校,走进高校为师生讲思政课、作形势政策报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为学生讲思政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坚持课程标准,抓好教学讲义编写,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组织市内外专家和优秀思政课教师,编写本专科思政课程教学讲义,并在疫情防控期间投入线上教学,将生动的战“疫”故事融入思政课,积极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统一专业标准,在教案设计上分课程分片区开展“手拉手”集体备课活动,强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让思政课教师教案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教学话语体系更加优化,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
教学资源“可视化”,切实提高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遴选获得全市思政课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以上的优秀教师制作一批精品 ,引入历史、文化、革命教育资源,充分展现地方特色,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按照课程学时学分要求,制作一批本专科思政课程教学课件,各高校根据学校、专业和学生实际对课件进行完善,加入必要教学素材,让课堂教学更加引人入胜。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开发一批小视频、小游戏等新媒体作品,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让思政课教学“活”起来。
教学方式“立体化”,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课堂教学重“鲜活”,建设247门思政课名师示范课堂,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探索使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教学重“整合”,充分利用红岩革命纪念馆、白公馆、渣滓洞等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科研机构、厂矿企业、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资源,建立实践基地,使其成为大学生了解国情市情、社情民意的有效载体。网络教学改革重“亲和”,用好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探索推进网络教学改革,将教学内容通过动漫微视频、小游戏或小测试、功能性小程序等不同形式实现有效转化,推进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与教师课堂教学的互动互补。
教师队伍“专业化”,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思政队伍。实施专项配备计划,制定一校一策配备方案,把政治立场作为聘用的首要标准,督促高校分年度配齐思政课教师。落实待遇保障,市教委所属公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按每月人均2000元的标准,单独核增岗位绩效。实施骨干教师研修计划,每年组织2000余名教师参加骨干示范培训、形势与政策培训。实施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资助计划,资助100名业绩突出、科研潜力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的优秀思政课中青年教师。实施示范团队建设计划,市级层面建设7个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5个重点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和10个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优秀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