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让教育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始终是重要的教育命题。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让教育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始终是重要的教育命题。社会实践,因架起了学校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意义日益凸显。科学认识和定位社会实践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不仅是教育改革持之以恒的方向,也是教育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关键所在。
社会实践是取之不尽的教育源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是对于社会实践的认知。有研究者发现,学校教育虽然极大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但也可能因囿于书本知识而导致知行分离。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把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用开放发展的知识教育学生,让教育成为充满生命力的活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虽然学校教育被按下了“暂停键”,但教育始终没有停止,学生的学习也没有停止,特别是在生活中学习。他们从最美逆行者的群体中,理解了责任和担当;从中国与西方国家防疫实践的差异中,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这些内容被引入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北京市日前启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生动实践”案例库建设,让师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京华大地的新变化,并制作成教学案例充实到思政课教学中,正是旨在引导更多学生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立足于实践的教育探索,丰富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效果。
社会实践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躬行”就是实践。实践出真知,对社会的“真知”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完成。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个延续多年的育人项目,是以“读懂中国”为主题的千人百村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千余名师生深入基层乡村开展系统规范的社会调研,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意志品质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类似的育人实践证明,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只有通过系统的社会实践,持之以恒地塑造和提升学生读懂中国的能力,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社会实践是创造价值的教育过程。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概括了社会实践丰富而立体的教育效果,其中“受教育”“长才干”是社会实践的本体功能,而“做贡献”这个维度,则指出了青年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激发释放出难以估量的创造力。须知,人生最富有创造力的阶段正是青春年少时。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6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时,分别是22岁和28岁。今天许多成功企业家的创业蓝图,也往往是在大学学习期间绘就的。日前,北京市启动首都师生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双百行动”计划,梳理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由学生组建团队在实践中开展研究,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这也启发我们,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进入真情境、解决真问题才能创造出真成果。切实把握社会实践的真谛,引导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应有之义。
社会实践是办学水平的教育标尺。《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古人看来,能够将所学用于实践,是人生幸事。马克思也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理论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其思想的精髓,就是强调要把理论学习研究主动服务于改造世界的实践。于大学而言,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社会实践也应发挥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学校服务社会的实践业绩、学生在工作实践的具体表现,都应成为评价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各类大学排行榜,从更多关注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转为更关注和考察学校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大业中的实际贡献,都将促进各类学校把社会实践的理念进一步融入育人办学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优秀人才”和“科学知识”是经过实践淬炼的人才和能够服务于实践的成果。每一所学校,唯有深切体会这种迫切感,以实践育人为载体,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