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是浙江省对口支援地,而帮扶当地教育被当成了一项重点民生工作来抓。2017年8月,省委书记车俊率我省代表团考察海西州高级中学时要求,加强教学对口帮扶,让学校既有一流的校园环境、也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把教育援青做得更好。

  “现在可好了,不仅有校车接送孩子上下学,学校里还有浙江来的老师,孩子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我们都很放心。”说这话时,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努尔村村民旦本一脸笑意。

  海西州是浙江省对口支援地,而帮扶当地教育被当成了一项重点民生工作来抓。2017年8月,省委书记车俊率我省代表团考察海西州高级中学时要求,加强教学对口帮扶,让学校既有一流的校园环境、也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把教育援青做得更好。

  过去10年里,我省教育人源源不断地将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教师培训、学校管理、教研经验等送到海西州,帮助当地教育逐步实现从硬件改善到质量提升的大跨越,扶贫先扶智,助力当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浙江有的,海西都有

  在海拔3400多米的天峻县,那里的人们一直过着游牧的生活。直到2013年浙江援青园雪合勒小区全面完工,牧民们才定居下来。小区里还配套建起了幼儿园,孩子们从此不用四处飘荡,在家门口就能上学了。

  据海西州教育局副局长、浙江援青教育领队李恒介绍,近年来,我省安排援青资金3.25亿元,新建、改建校舍12万多平方米,并落实援青设备资金3336万余元,为当地学校添置校车、实训设备、食堂用具、教学仪器等,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海西州的中小学办学条件。如今,“海西—浙江”教师培训中心等多个援建项目均已建成。去年,我省又投资3260万元启动多个建设项目,还为德令哈市所有有需要的小学购置了校车,持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

  “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才能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援青教师郑文礼来自杭州第六中学。他告诉记者,教育援青团队已经派了4批。今年,多名援青教师还兼任海西州或各县市各学科教研员,以帮助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依托“海西—浙江”教师培训中心,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每年都会为当地的骨干教师开展集中培训。即使在疫情期间,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组织的直播培训也一直不间断。

  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该州全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15年免费教育也得到了全面普及。“可以说,在教育上,浙江有的,海西都有!”海西州教育局基教科科长郭文成直言,教育脱贫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一项基本权利,只有办好适宜对路的教育,让每个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异地办班,扶智助力

  “老师,3年好快,我们真舍不得你。”高考结束后,真吉和同学们围着班主任洪益余,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让教物理的洪老师也不禁湿了眼眶。受疫情影响,从6月下旬起,他就陪着这些来自天峻县牧民家庭的孩子返回海西州,一边集中隔离,一边备考。

  2012年,“天峻民族班”在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式开班。学校每年都会招收40余名来自天峻县的学生,学费全部从省政府支援当地政府的款项中支出,学制4年,有一年是为了强化学生的汉语水平。浙师大附中教师张俊美告诉记者,去年该校又开出了普通海西班,以满足当地百姓想送孩子来浙江读书的心愿。

  这些年,两地共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书24个,我省94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海西州的105所中小学幼儿园结对,85所中小学校全部开展了远程教育。2016年,我省先后从杭州市下城区、拱墅区、滨江区教育系统选派语数英学科骨干教师,在德令哈市第一中学创设了“杭州班”,发挥其在班级管理、学科研究、质量提升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去年,“杭州班”首届学生毕业,班级平均分超过当地中考录取分数线近150分,一举打响了教育援青的品牌。学生家长铁青玲在孩子的毕业典礼上动情地说:“孩子在杭州班不仅学习进步了,更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了健康的身心,非常感谢杭州老师的辛苦付出。”

  很快,海西州高级中学也有了“浙江班”,很多学生都把去浙江读大学当成了自己的梦想。而我省也逐年增加定向海西本科招生计划指标,仅去年就增加到45名。其中,师范、卫生、农林、金融、行政管理、食品安全、财务管理等都是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

  组团“拓荒”,精准发力

  在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万亩枸杞园,红彤彤的枸杞如颗颗玛瑙般挂满了枝头。这些枸杞将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的一把“金钥匙”。2017年以来,我省把最具特色也最有实力的电子商务产业输送到雪域高原,为拉动海西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

  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兴起,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的培训也开始火爆起来。作为海西州唯一一所高等院校,该院每年都会为企业员工、牧民农户开出各种相关的培训,助力脱贫攻坚。该院规划财务处负责人张学舜介绍,学院2014年才获批成立,这些年的发展离不开浙江多所中高职院校的鼎力帮助,他们组建的专家团队相当给力。

  记者了解到,我省集结了5所重点高职院校、2所优质高职院校、2所国家示范中职校向高原“拓荒”,结对柴达木职技院,形成“9+1”组团帮扶模式。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等多方面入手,解决学院发展存在的瓶颈,为当地培养急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柴达木职技院院长助理刘斌是来自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援青教师人才。“以前学院没有一个教授,没有人发表论文和做课题研究,教研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他说,在浙江援青教师的带动下,引入高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实训室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也改变了师生们的精气神。在第16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赛事中,该院还喜获全国三等奖。

  一项项教育民生工程凝聚着千里之外的浙江力量,让海西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党中央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去年6月,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韩平调研对口援青工作时再次强调:“要把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任务,多方合力解决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海西教育再上台阶。”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