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不限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目前,省校合作高校已成为四川省干部人才培训重要基地,近5年来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700余期、参训人数近20万人次,有力提升了四川干部人才能力水平。

  又到苍溪猕猴桃收获的时节,累累硕果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省校合作的结晶——依托北京大学等院校的科研技术支持,近年来,苍溪猕猴桃产业发展破解了技术含量不高等困境,相关产业链产值正向百亿元进发。

  校地合作支撑一地重要产业,这样的例子在四川省还有很多。

  近年来,四川省高位谋划推进省校战略合作,已和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北京大学等23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450余份。合作结出的“累累硕果”正如强大的“智力引擎”,为治蜀兴川提供着不竭动力。

  “牵手”源于发展的契合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博奥生物成都(温江)产业化基地表现亮眼。基地内企业联合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同设计开发了国内首个能同时检测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的诊断产品。

  中国最高学府与成都西郊小城,相隔2000多公里,双方为何能“牵手”?时间回溯至2014年8月,四川省和清华大学签订省校战略合作协议,拉开四川省校战略合作序幕。随后,清华在四川设立多个产学研平台,包括世界最深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清华在西部唯一的二级官方机构等。

  “‘牵手’源于发展的契合。”四川省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创新改革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机遇叠加,四川需要更多科技人才;另一边,院校需要更广阔的科研实践基地、更快的成果转换渠道。正如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入驻四川的原因——这里有清洁能源资源优势,先进的制度设计,能做事、做成事的平台……

  几年来,四川抛出的“橄榄枝”已收到23家国内外高校的回应。从京津冀、长三角到粤港澳,从西南、西北、东北到境外……合作版图的不断扩大让越来越多创新要素聚集,为四川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牵手”之后,如何推进合作?建平台、抓项目是“牛鼻子”。

  “产学研平台能精准对接企业、政府与院校需求,多渠道链接资源,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解决地方发展中的实际难题。”成都同创谷总经理成红介绍,同创谷是同济大学在上海之外第一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依托同济大学学科优势和成都龙泉驿区地方产业特色,累计引进创新创业项目80余个,有效培育上市企业3家。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围绕“服务省委发展战略、对接高校特色优势”原则,四川省已建成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900余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8个。

  平台“虹吸效应”初显。过去五年,四川面向省内外高校累计引进人才8.5万人,其中,从985、211高校引进急需紧缺选调生3536人。柔性引进20余个院士团队来川开展科研合作。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院长宫声凯,依托在川合作平台开展新型发动机材料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于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企业,推动一个产业。博奥生物温江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基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程京牵头建立,已吸引高端人才数十名,2019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3个,销售收入2.5亿元。

  “共赢”让合作充满“生命力”

  从“切薯片”到“切芯片”再到“造芯片”,近年来,遂宁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正劲。这背后,离不开校地合作的支撑。

  2018年,电子科技大学遂宁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为相关企业解决了人才以及多个技术问题和瓶颈问题,有力提升了当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驱动能力。

  在四川省科技创新最前沿、经济建设主战场、脱贫攻坚第一线,类似的省校合作项目扮演着重要角色。

  “省校合作要立足共赢的目标,将高校的学科建设、成果转化等需求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相结合,才能迸发出生命力。”四川省人才办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四川省与合作高校院所已开展科技和人才项目合作2200余项,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创新资源转化为四川发展竞争力。

  省校合作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省铁投、省交投等与西南交大、同济大学合作,攻克世界首座公铁平层合建大跨度斜拉桥、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下穿天府国际机场等“超级工程”关键技术;清华大学参与“8·8”九寨沟地震灾后自然遗产保护,共同实施5个灾后重建项目……

  省校合作也带动了产业发展。合作高校瞄准“5+1”等重点产业强化科技供给,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孵化培育出以瞪羚企业易冲无线、商业航天领域领先企业国星宇航等为代表的300余家科技型企业,产值超500亿元;紫光IC国际城、诺思(绵阳)微系统基地等10余个重大产业基地相继落地……

  合作不限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目前,省校合作高校已成为四川省干部人才培训重要基地,近5年来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700余期、参训人数近20万人次,有力提升了四川干部人才能力水平。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