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铸魂育人,以校企合作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质量。推动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深度融合,创新研究生全员育人培养模式。
教育部简报〔2019〕第34期
浙江大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提出的“始终坚持追求卓越,进一步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思想教育为引领,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主线,以工程师学院建设为突破,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积极构建高水平产教融合生态体系,努力打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
聚焦铸魂育人,以校企合作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质量。推动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深度融合,创新研究生全员育人培养模式。校内外协同打造研究生教育共同体,探索“校内导师+行业导师”双导师制,引育跨专业导师团队,建立导师培养质量表征指数,引入“五好”导学团队评选机制,聘请世界500强的行业领袖担任导师。重点打造研究生“课程思政”典型,以教学名师为主体培育《工程伦理》等产教融合的示范样板课程,建立涵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思政教育体系。邀请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等重大工程的总设计师参与协同育人,大力提升研究生的家国情怀。打造本土化与国际化一体的高端实践育人平台,延续20多年研究生挂职锻炼传统,启动“致远”海外实践计划,建设近200个海内外实践培养基地,每年有1000多名研究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加4—6周的社会实践。
服务国家急需,在推进重大攻关任务和开放办学实践中提升研究生素质能力。主动对接创新范式转型,以前瞻创新保障优先教育。坚持在承担国家战略任务中培育研究生创新素养,推动研究生资源向重大项目倾斜,着力在集成攻关实践中解决交叉复合培养等难题。“十二五”以来,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40项,建设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创新平台,在清洁能源、盾构装备、工业控制、传染病防治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坚持在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中优化研究生培养布局,推动研究生教育与学校事业发展同向同行,引导研究生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服务雄安新区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高起点建设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等平台,建立包括9个工业技术研究院、98个技术转移中心在内的高端成果转化网络,创建大江东航空制造高端装备研究中心、温州研究院等产业化基地。坚持在加快开放办学中造就一流研究生,与相关企业开展“互联网智能技术”工程创新领军人才培养项目,联合培育交叉复合型工程博士;与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顶尖工程院校开展“3+2”等联培项目,其中中法双硕士项目已联合培养4届共49名高水平的工程研究生。
深化体制改革,试点建设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特区”。扎实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率先打造世界一流的工程师学院。先行先试“订单式”人才培养形式,围绕中航工业系统西飞、成飞等航空企业技术人才需求,设立工程硕士、博士联培班,已为航空领域输送包括总工级别在内的工程研究生近200名。对接未来产业探索项目制育人模式,以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前沿为导向,围绕汽车工程及其智能化、移动智慧物联网等12个领域实行项目制培养方式,在宁波等地成立若干分院,有效支撑当地新药创制等千亿产业群转型升级。校企共建高水平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动行业专家担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企共同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保证实践教学课程占比超过50%,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建设15门品牌课程;贯通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职业资格评审机制,以工程师职称改革倒逼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
做实科教协同,打造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品牌。推进学科、科研、人才一体化,加快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将创新优势转化为创业教育特色,率先提出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设立国内首个创业管理博士点,涌现以首届高校教师杰出教学奖为代表的创业教育典型,创业教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研究生为负责人的创业团队获两届“ ”大赛总冠军。以全链条创业服务支撑师生开展产教融合,完善师生创业政策保障体系,成立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依托紫金众创小镇、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产学研平台,帮助师生打通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提升原始创新到产业应用的转化成效。推进学生创业与校友创业联动,探索“浙大+校友+新经济”创业模式,成立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等生态社区,连续举办5届全球性校友创业大赛,引导和推动在校研究生在校友创业实践中汲取经验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