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将其作为落实“五育并举”的基础性工程,构建形成“教体结合、赛训一体”的校园足球“满天星”青训发展新模式,努力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成都市现有中小学校1308所、在校学生179.5万,基础教育体量在全国19个大城市中排第2,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市。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将其作为落实“五育并举”的基础性工程,构建形成“教体结合、赛训一体”的校园足球“满天星”青训发展新模式,努力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019年,成都市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
一、强管理,构建“三级联动”全域推进体系
建立健全“统筹领导、互为支撑”的管理体制和“教体结合、部门联动”的运行机制,构建“1+2+N”三级联动全域推进体系。一是市级统筹。全力支持中国足球协会国家级青训中心(成都)建设,推动和成都兴城等本地足球职业俱乐部建立合作机制,对校园足球联赛体系、训练体系中脱颖而出,具有职业化发展潜质的足球“苗子”开展系统专业训练。二是区级引领。推动金牛区、成华区深化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建设,组建高水平外籍教练参与的专家团队,整合区域资源,指导学校足球教学、校内赛训、校际联赛,对校园足球优秀队员开展集中训练,并以此为示范引领,将青训“满天星”训练模式在成都全域推广。三是校级覆盖。督促指导全市273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教会学生足球技能的同时,坚持开展校内训练,组织校内班级、年级联赛,抓好校内足球教学、训练、比赛等落地落实。
二、优教学,深化“课堂课程”普及引导作用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足球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重要内容,开足开好体育课程,落实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周一节足球课”。一是坚持课堂实施主阵地。系统开展足球知识、技能等普及教学,通过培训、招录专兼职足球教师等方式不断扩充师资队伍,探索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校园足球政策机制,每年开展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技能提升和等级培训1000余人次。二是深化学科渗透主路径。市级教研机构专门开展足球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分类指导学校探索开发足球校本课程,推动足球与德育、语文等学科融合,每年举办足球节、足球征文等活动20余项,让教学凸显学生味、突出足球味、实现教育味、融入生活味。三是拓展校地参与新机制。整合在蓉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设立7所博士生工作站试点学校,深度开展校园足球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等合作。
三、抓训练,完善“多维立体”科学训练方式
完善多层次、立体化的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体系,打造高水平训练平台,提高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一是改善训练条件。累计投入7.5亿元对470个学校运动场升级改造,90%的中小学校修建或改造5人制以上足球场,每年列支3000万专项工作经费用于推动校园足球开展。二是制定训练标准。科学研发《成都市校园足球训练大纲》,按“K15”年龄段编制训练计划、评价及选拔标准,解决基层教练训练理念、训练内容、训练方式三个统一,坚持“平常练、周末练、假期集中练”,实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覆盖。三是创新训练体系。加强幼儿足球兴趣培养和校园足球队伍建设,持续开展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常规校内训练,建立自上而下的校园足球技战术体系,对校园足球优秀队员和有职业化发展潜质的足球“苗子”开展系统训练,确保最佳阵容、学校梯队每周训练分别不少于2次和3次。
四、重竞赛,拓宽“全面贯通”人才培养通道
以筹办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为契机,结合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组织各类高水平竞赛,以赛促训、以赛提质。一是丰富校内竞赛。深入开展市域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班级赛、年级赛,积极营造校园足球活动氛围,做到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比赛,形成“人人都参与、班班有足球、校校有特色”的局面,每年约52万名学生经常性参与校园足球运动。二是优化联赛体系。将校园足球联赛纳入中小学体育年度竞赛计划,设立市县校三级校园足球联赛体系,探索建立主客场、双循环等全新赛制,开展全域性联赛活动,目前共有2030支足球队参与市级校园足球联赛5392场次。三是实现专业培养。利用高水平校园足球竞赛平台,打通学生成长的校园足球培养通道和U系列职业发展通道,全市26名中小学生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最佳阵容”,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足球比赛3个冠军、2个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