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施过程中,青海省按照“一校一本一图”的要求,精准分析每所学校的办学条件缺口,以“缺什么补什么”“一校一策”的原则,从最薄弱的地区、最薄弱的学校、最薄弱的环节入手。

  隆冬时节,走进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中心学校,崭新的教学楼,多功能操场,标准化的食堂,让人眼前一亮。此时,正是学生的大课间时间,学生们在操场上跳啊,唱啊,欢声笑语在蓝天下回荡,飞翔的小鸟好像也在为孩子们的幸福生活高兴。

  看到这一切,学校副校长杨增芳从心底里感到欣慰:学校面貌的巨大变化、办学条件的飞跃式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这一切,无不得益于2014年开始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计划(简称“全面改薄”)。在该项目的带动下,学校的教学楼、食堂、风雨操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全乡的标志性建筑。

  朔北藏族乡中心学校的变化只是青海省“全面改薄”成果的一个缩影。乘着“全面改薄”的东风,青海省一座座农牧区学校和大山深处的教学点,像褪茧的蝴蝶,色彩明亮,朝气蓬勃,成为大草原上、山沟沟里最漂亮的建筑。

  经过5年的“全面改薄”项目实施,农牧区学校整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提升了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截至2019年9月,青海省完成了“全面改薄”任务,全省1889所(含教学点、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20条底线要求”。

  办学条件差

  学生无体育活动场地

  朔北藏族乡中心学校位于距县城5公里的阿家堡村。服务范围涵盖18个行政村,是一所九年制寄宿制学校。“全面改薄”前,校园内没有一块硬化场地,道路也都是泥土路。晴天,师生走在校园里,一脚踩出一个土窝,老师学生都是一身土;雨天,满地的泥泞,教室里沾满了泥脚印,宿舍里学生床单上也沾满了泥巴。

  “冬季全部采用煤火炉取暖,整个冬季煤灰飞扬,一个‘脏’字不说,凌晨火炉生火是一大问题,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不会生,只能靠值班老师提前一个多小时到校,逐一在每个教室里生火,放学后又要添煤封火种,稍有延误,学生早晨入学后面临的就是冰冷的教室,这对老师来说成了一项工作负担,更为头疼的是易发煤气中毒,存在安全隐患。”老教师谢仲申回想当时学校的条件说。

  “学校没有操场,体育课就在一块空地上进行;体育器材极度缺乏,一副破旧的篮球架,几个瘪气的篮球,一块用砖头水泥垒砌的乒乓球桌,便是全校的体育家当了。”杨增芳坦言,尽管办学条件如此简陋,但学校并没有悲观和放弃,经过学校师生多年的努力,校园处处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但如何尽快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一直是全体师生心中的期盼。

  提升基本办学条件

  补齐短板兜住底线

  形势倒逼改革,改革催生动力。

  2014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全面改薄”工程。这是一个整体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让义务教育学校旧貌换新颜的绝佳机会。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统筹谋划,按照“解决突出问题、补齐发展短板、努力创先争优”的工作思路,周密部署全省“全面改薄”工程,全面摸底排查、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案,先后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管理办法》《青海省全面改薄项目底线标准》《青海省全面改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标准,为科学规范实施、逐年稳步推进奠定了扎实基础。

  同时,省教育、发改、财政、住建等部门通力协作、积极配合,多渠道筹措资金,持续加大投入。各级地方政府采取多种举措,强化监督检查,合力推进工程建设,高原大地涌起了一场“全面改薄”的建设热潮。

  省委、省政府将“全面改薄”作为夯实教育基础、改善民生保障水平,实施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落实省政府统筹安排、市州政府监督检查、县级政府具体实施责任。省政府每年与各市州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全面改薄”开工、竣工情况列入重点督查考核内容。

  工程实施过程中,青海省按照“一校一本一图”的要求,精准分析每所学校的办学条件缺口,以“缺什么补什么”“一校一策”的原则,从最薄弱的地区、最薄弱的学校、最薄弱的环节入手。

  在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做到了三个“决不允许”,即决不允许挤占、挪用、截留建设资金;决不允许用专项资金偿还债务;决不允许出现“挤出效应”,用中央和省级投入的专项资金替代地方投入,确保了项目专款及时足额到位。在中央资金和政策的引领支持下,加大统筹力度,全力推进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建设。从2016年开始,青海省取消了六个民族自治州教育基本建设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取消后的六州教育基本建设项目资金,均由省级全额统筹安排解决。

  截至今年9月底,青海省“全面改薄”项目圆满收官。5年来,我省累计落实资金75.18亿元,下达实施土建项目1858个,建设校舍面积183.57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面积340.41万平方米及校园配套附属设施,配备教学仪器和信息化设备等。

  旧貌换新颜

  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对于朔北藏族乡中心学校来说,“全面改薄”让校园实现了无缝隙硬化。校园平展宽敞,道路笔直,全校师生告别了尘土飞扬的环境,学校告别煤炉时代,用上了水暖锅炉,消除了校园安全隐患。锅炉房的建成和使用,让孩子们的小手小脸变得白净了,衣服整洁了,冬天也不再寒冷了。男女生搬进宿舍楼,一人一床。教学楼、宿舍楼每层都有洗漱室,安装了热水器,24小时都能喝上热水。

  改变的不只是学校的教学楼、食堂、风雨操场等“硬件”。走进物理实验室,物理教师王青礼正在实验室认真地给学生们上实验课。丰富的实验器材以及专业的教学环境,让王青礼的教学显得直观而生动,也让学生听得充满兴趣、容易理解。

  “全面改薄项目实施以来,学校实验室增添了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上百件实验器材,而且在教室还安装了液晶一体机、电子白板和投影仪组成的‘ ’设备。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与网络的完美结合,改变了‘黑板+粉笔’的课堂模式。”谈起“全面改薄”项目带来的变化王青礼高兴地说。

  杨增芳说,我们还有了风雨操场,里面有篮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等场地、体育器材配备齐全,阳光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中心小学有专用的乡村少年宫,开设6大类,共计23个小项目,如舞蹈、绘画、葫芦丝、象棋、十字绣、剪纸、计算机等课程。通过这些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了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旁的大通县教育局项目办副主任李成英补充说,大通县借力“全面改薄”项目,将其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机结合,共投入资金2.9亿元,对95所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进行了全面改造,从此,师生不用再到危旧校舍里上课学习,可以置身于温暖、整洁、明亮的教室里,教师们工作的热情更足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致更高了。尤其是新建了学生食堂后,中午时间全体学生吃到了热气腾腾的免费营养餐,彻底结束了啃一口馒头就一口水的困窘生活,省却了学生家长的一份牵挂,给学生留下了一幅甜美的童年记忆。

  “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哪个同学来告诉老师,我们在前面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学生们跟着电脑里的老师,高声回答问题。

  而此刻,远在青海湖畔的江西沟民族寄宿制小学三年级学生与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的学生一起,利用“专递课堂”,正在同上一节双语数学课《毫米的认识》。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建设与发展,有效地推动了青海省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的快车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高原腹地每一个孩子身边。目前,全省98%中小学教学班级和90%教学点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83%学校接入互联网,近29%学校建成功能齐备的校园网。学校与市县区优质学校开设专递课堂,很好地解决了开不齐、开不足课的难题。

  通过五年来的项目实施,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了1人1桌1椅(凳)、寄宿生1人1床位的规划任务,全面消除了“大通铺”现象;全面实现了寄宿制学校食堂供餐;厕所有了足够厕位;对有给(水)条件的学校建设了洗浴设施,安装配备了监控和安保设备,全省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突出问题有效解决,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2个县(市、区)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

  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宿舍楼掩映在绿树中,标准化的运动场上活跃着学生的身影,教室窗明几净,荣誉室里挂满了各类奖旗奖状……这样的情景,在“全面改薄”项目学校里随处可见。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