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然而,当下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往往“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这不得不让人遗憾。

  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劳动无足轻重。记者走访多所大中小学了解到,不少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常常纸上谈兵、形同虚设。(《半月谈》5月14日)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然而,当下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往往“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这不得不让人遗憾。

  从学校方面讲,由于教育模式、劳动安全、师资力量、活动场地等限制,劳动课大多成了纸上谈兵,异化为纯课堂的劳技文化教育。从家长视角看,由于学业压力,不少人抱有“只要成绩好,不用劳动”的思想,把劳动当负担,过多地包办代替,导致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从学生自身看,由于学校及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造成一些孩子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技能低下,不会劳动、不愿劳动,独立生活能力差。

  眼下,不少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对劳动本身以及对劳动者起码的尊重,缺乏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劳动价值的精神体悟,这些都与劳动教育缺失有着直接联系。“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劳动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的配合,需要每个人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等基本技能。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尤其是在评价层面,过于强调通过劳动获取物化的奖励,如通过劳动卫生评比来获取分数、通过体力劳动竞赛评定等次等,缺乏对劳动价值的深度认同,这将会导致劳动教育的迷失,导致劳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因此,学校应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内容、载体、空间、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促进理论学习与应用实践的贯通。家长应对劳动有正确的认知,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教育引导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们在各种劳动实践中受到劳动教育。全社会都要重视劳动,把尊重劳动的价值置于社会评价体系的重要位置,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成为共同的价值观。

  今天,劳动不再局限于重复性的简单手工劳动,更意味着要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创造。我们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更需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始终尊崇劳动价值,为培养新一代劳动者而努力。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