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2_218434_bjpg/></p><p ><span style=图①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南区电梯学院参加实训。何宇鸣 摄

1_218435_bjpg/></center><p ><span style=图②广州铁职院教师吴静应广深铁路邀请,为“复兴号”服务人员开展技能提升与品牌创建专题培训。广州铁职院 供图

2_219096_bjpg/></center><p ><span style=图③德国IF设计奖金奖获得者、中山职院教师曹利指导学生设计产品。何宇鸣 摄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敢闯爱创的广东,先行一步。今年2月,广东印发的《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新增12万个以上高职学位,中职毕业生升学率达到30%以上,本科高校招收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比2018年翻一番。

  近年来,广东职业教育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打通产学研“壁垒”,助力广东产业“换挡提速”,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添柴加火”。

  啃下职教发展“硬骨头”

  2018年,广东职业院校在校生169.3万人,办学规模居全国前列。而2018年广东技术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7%,低于全国21.3%的平均水平;高技能人才占技术技能人才的比重为28.9%,低于德国的50%、日本的40%。

  “职业教育必须通过改革,把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放在重中之重,让‘人口红利’变成‘人才红利’。”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景李虎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不足、中等职业学校“小、散、弱”、产教合而不深、吸引力较弱等,仍是当前广东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五年,广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2018年,广东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4.0∶41.8∶54.2,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6.4%和31.5%。而广东职教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仍不能完全相互适应。

  这些问题引起了广东省委、省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时,恰逢国家职教改革政策春风吹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指出,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广东领风气之先,把问题作为改革的“指挥棒”,出台《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以及一系列放眼长远、精准点穴的政策措施,按下职业教育改革“快进键”。

  打“组合拳”扩大职教资源

  广东清远市省级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现场热火朝天。今年9月,该基地5所高职院校将迎来首批学生。到2021年,该基地高职在校生将达5.6万人。

  这只是广东着力做好优质职教资源“加法”的缩影。近年来,广东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做大做强高等职业教育,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为职业院校学生搭建“才学青云梯”。

  广东茂名市是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但当地高等农林业人才缺乏。2018年,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应运而生”。近年来,茂名紧密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新建、扩建4所高职院校。

  “我们着力打好扩容‘组合拳’。”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邢锋介绍说,为增加优质职教资源,广东挖潜扩容,新设一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急需的高职院校。广东还将组织部分省属高职院校联合中职学校,实施集团办学,优化职业教育资源。

  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建设的背后,是广东建立健全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投入真金白银。广东省教育厅基建财务处负责人给出一组数据,2016至2018年,广东职业教育总投入1329.99亿元,其中财政性经费973.30亿元。

  “扩招100万,广东要多作贡献。”景李虎介绍说,广东要出台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扶贫助学政策指引,让更多孩子圆大学梦、成才梦。

  广东一手抓增量,一手抓质量,让学生有学上、上好学。广东采取撤并、合作、集团办学等多种形式,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布局,提高育人质量。到2021年,全省中职学校数量将从464所整合到350所左右。

  为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近年来,广东还稳步推进中高职三二分段、专本协同育人、中职本科衔接等试点工作。据统计,2018年,广东30所高职院校联合20所本科高校,在75个专业点开展协同育人试点;63所高职院校与210所中职学校协同,在819个专业点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点。

  率先创建一流高职院校

  2018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发布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首个世界一流建设方案。此前,广东率先在全国启动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遴选,深职院等18所高职院校成功入选。

  近年来,为打造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广东引导职业院校把区域和产业发展等需求作为办学“罗盘”,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和动态调整机制,“外引内培”打造“文武双全”的师资队伍。

  “要把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着力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景李虎强调,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不是一把尺子打量”,而应分类指导分类要求。

  广东积极鼓励职业院校争创国家级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对接省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的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打造一批校企深度合作、示范引领的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还支持各市打造一批对接地方产业和骨干企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市级高水平中职学校。

  目前,广东省级以上示范性高职院校数占高职院校总数的33%,省级以上重点学校数约占中职学校总数的51%。省内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基本覆盖全省现代产业体系的各行各业。

  广东省教育厅师资管理处负责人把“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视为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关键因素之一。广东支持公办职业院校探索通过先面试后笔试等方式招收高素质教师,推广以周转编制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产业教师(导师)等流动岗位。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大量引进包括德国国际设计奖获得者曹利等行业“大拿”,该校85%的专任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

  据统计,2018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达到62.7%;中职学校专业课、实习指导课“双师型”教师占比60.6%。

  攀上产教融合“新高峰”

  前不久,“深职院—华为培养信息通信技术技能人才‘课证共生共长’模式研制与实践”成果,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在深职院党委书记陈秋明看来,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合一流企业培养人才,是该校的“制胜法宝”。

  近年来,广东用体制机制改革的“登山杖”,推动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攀上产教融合“新高峰”。

  “企业职校的‘蜜月期’正逐渐到来。”广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处负责人说,为让校企合作动起来、热起来、火起来,广东将产教融合建设纳入职业院校绩效评价体系,拟在产业、科技等专项规划和各类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立项论证时,增加校企合作评判标准。

  制度有保障,校企合作更火热。近年来,广东努力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探索出企业办学、园区办学、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办学模式。目前,广东57%的高职院校已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5个行业协会、4000多家企业参与66个职教集团,服务广东省职业院校近90%在校生。校企合作正将职业院校学生“淬炼”成工匠之材。

  在丰田、奔驰等250多个企业“最佳拍档”助力下,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订单班”人才供不应求。

  校企联合育人的数量、质量“比翼齐飞”,让广东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了“香饽饽”。据统计,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中职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8%、97%。近5年,全省职业院校累计培养出近4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科创星火”促产业升级

  2018年,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教师分类考核改革,开展科研专岗试点。该校科研专岗教师熊志金现有更多时间泡在实验室,研发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地铁隧道安全监测系统,为地铁“保驾护航”。

  近年来,广东引导职业院校教职工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协同创新,点亮“科创星火”,助力企业、产业“极速前进”。

  “我们推进评价制度改革,打破‘大锅饭’,让职校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广东省教育厅人事处负责人介绍说,广东规定,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企业技术服务等所得的合法收入,经批准可用于绩效分配,其中突破调控水平部分以备案方式单列核增。广东还建立了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职称评审导向,技术转让项目可代替纵向课题参与职称评审。

  近年来,中山职院与专业镇政府合作兴办5个产业学院。其中南区电梯学院已实施20多个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和校企科研合作项目,孵化2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发明专利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40多项。

  “职业院校要坚持‘有为才有位’原则,主动为行业企业分忧解难,才能获得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景李虎说,为推动产业“换挡升级”,广东建设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结合平台,推动职业院校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新技术推广等服务。同时,广东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按照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联合行业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与服务机构。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2.78亿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2.13亿元,非学历培训到款额4.81亿元。广东职业教育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促进就业的“稳定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器”。

  “扩容、提质、强服务”是广东职业教育提升发展的“全景图”,接下来还要出台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需求、人才需求的“特写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广东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粤港澳职业教育将携手共进。

  广东职业教育“升级战”,炉火正红!

  ■专家说

  扩容提质强服务推动职教发展

  李海东

  2019年2月,广东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通过“扩容”“提质”“强服务”,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进一步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扩容”是重点,将有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能力

  2018年广东GDP达9.73万亿元,连续30年排名全国第一,对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强劲。广东中等职业学校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比例与职业教育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做大高等职业教育,增加高职教育学位,扩大高职招生规模。

  为此,《行动计划》提出,到2021年,“中职学校毕业生升读高职院校的比例达到30%以上”“新增高等职业教育学位12万个以上”,同时提出,“健全以地市统筹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各市统筹区域中职学校的责任,优化中职学校布局结构,保证向高职院校输送优质生源。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将为广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弥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瓶颈,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不仅如此,《行动计划》还提出,到2021年,“本科高校招收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比2018年翻一番”,也意味着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将拓展到本科层次。

  二、“提质”是核心,能为全面现代化提供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大湾区“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目标任务,这给广东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上面。

  2018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共有426个专业,覆盖19个专业大类,从专业结构来看,财经商贸大类比重最大,占19.56%,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对接的专业占比偏小,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问题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

  《行动计划》提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对接省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建设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分类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群。

  人才培养质量永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扩容”不忘“提质”,是《行动计划》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所坚持的原则,这保证了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要素得以全方位融合,也保证了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符合各行各业的发展要求。

  三、“强服务”是目标,始终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推进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实施职业院校服务发展行动计划,推动职业院校主动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等服务;实施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支持职业院校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和精准扶贫工作;实施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计划,主动跟随优质产业或重点企业“走出去”。

  这些举措强调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和对外交流方面的功能,彰显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也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以“扩容”为重点,以“提质”为核心,以“强服务”为目标,通过实施为期三年的行动计划,广东职业教育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面貌,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鲜活经验。(作者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争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吴建新

  《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计划》)是广东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加快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是未来三年提升发展广东职业教育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计划》特点有三:一是鲜明的问题导向,直指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不足、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二是强烈的教育情怀,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人才培养质量之上。三是自觉的政治担当,意在增强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作为一名高职校长,我倍感振奋,既为学校办学与《计划》思路高度契合,也为学校二次创业、内涵式发展有了更明确的前进路标和行动指南。

  学校创办于2006年,紧扣中山市“一镇一品”产业结构特点,形成了“一镇一品一专业”专业布局模式。自2011年起,学校依托优势专业(群),与“世界灯都”古镇镇、“中国红木产业之都”大涌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沙溪镇等专业镇政府合作创办5个产业学院,增扩学位1000多个。“十三五”期间,学校计划实现招生人数翻一番。

  招生考试方面,积极尝试中高职贯通培养和高本协同育人“头啖汤”,搭建中高本衔接立交桥,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目前,学校共有现代学徒制、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等6个分类考试招生项目。

  《计划》提出,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实施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专业和师资,是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也是学校苦练“内功”的关键所在。学校以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和一流专业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各专业群建设发展,半数专业为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学校拥有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省、市工艺美术大师和省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等一大批技能过硬、有行业影响力的“工匠之师”。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学校始终坚守“服务发展”的方向和使命,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产业学院的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有效破除了教学和生产对接难、兼职教师聘请难、学生顶岗实习难等办学“天花板”,在“政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等方面探索了新经验。同时,把大学办到镇区、办入园区,也有效激发了城镇发展活力,助推传统产业精彩蝶变。

  其中古镇灯饰学院牵头开发灯具设计师(国家级)等3个职业标准,成立全国首个(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实施“工作室+工场+市场”三结合循环递进模式培养人才,师生设计作品屡获大奖、直通企业,成为产业走向微笑曲线高端的重要推力。

  科研工作面向企业“开菜单”,深度对接产业、企业需求。打造了以校本部为核心、5个产业学院协同推进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搭建了10余个科研平台,把科技“金点子”转化为产业、企业发展“利器”。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江武志团队面向镇区小家电、灯饰等企业搭建全市首个物联网平台,形成了车载智慧系统等多个物联网技术核心能力。2017年,学校入榜“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下一步,学校将以《计划》为指引,以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用“扩容、提质、强服务”再升级,争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