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的教研工作成为全国的标杆,甚至引发了中外许多著名教育专家的共同关注。认识和分析上海教研成功原因的角度可以有多种,笔者认为上海教研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文化。
近年来,上海的教研工作成为全国的标杆,甚至引发了中外许多著名教育专家的共同关注。认识和分析上海教研成功原因的角度可以有多种,笔者认为上海教研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文化。
尽管文化的内涵是广博的,甚至是多义的,但以下一些要素却被大家所公认:文化与特定的人群相关联、文化与特定时期人们的需要相关联、文化是一个群体的共同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笔者之所以认为上海教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除了认识到上海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已为市、区两级教研部门确立了“研究、指导、服务”这条教研工作主线,形成了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的系统设计,深入到课程建设、课程评价和教育实施等各方面,更看到了上海基础教育战线数以十万计的教师群体都把参与教研活动看成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平台,看成是走向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阶梯,上升成为群体性的专业追求与自觉。
上海教研,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文化,除了已归纳和提炼到的具体经验与实践,也许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可供借鉴与探索。
形成教育的合作共同体
基础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面临的基本任务十分相似,育人方法、知识传授过程等都有很多共同点,但长期以来教师被看成是一个极具个体化的工作职业,至今在很多国家,教师工作仍然演变成每一名教师单打独斗的工作行为。这种认知严重阻碍了教师群体对教育问题的探索和教育规律的把握。上海的教研模式,通过制度保证,组织丰富有效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共同面对问题——瓶颈问题、关键问题、难点问题、核心问题;共同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揭示——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方法做;共同关注教育效能——实践中怎么做才能更便捷、更科学,取得更合理的结果。教研活动就把单脑连接成群脑,让个体的教育行为变成群体的合作行为,形成了目标一致的教育共同体。
形成差异互补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
各学校的教师构成大概包括走上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已经有成熟经验的中年教师、工作年份较长即将离开岗位的老年教师,和少量的具有丰富经验又有研究能力的专家型教师。各类教师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在专业成长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通过教研活动,聚焦教育话题、聚焦课堂、聚焦学生,碰到难题,共同面对,各取所需,就能发挥同伴互补互助的教育功能。差异成为资源,既能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掌握必备的教育教学技能,也能促进中老年教师完成知识更新,满足各类教师的获得感和分享需求,同时提升各类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研是发掘教育经验的有效平台
因为教师的工作大多数时间和场合是个体与学生的互动,的确带有一定的封闭性。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象各异、方法不同,探索内容多样,既有基本规律与一般程式,也有学科各自的特点与路径;既有科学的表达,也有教育教学艺术与风格的个性体现。这些经验是宝贵的,也是离散的,往往因为缺少开展研讨的合适场合,使经验成为过眼云烟。各种成熟的教育经验往往又因为缺少有效的传播环境与路径,不能有效推广。由于教研活动的场景设置,无论是常规学科教学研究,讨论备课、上课、观课、评课的规范与成效,还是带有专门主题的示范演示、集中研讨,利用教研这一平台,通过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就可孵化和催生出一些成熟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同时告诉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好的教育教学应该是怎样做出来的。
教研是产生学术思想的最初舞台
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组合在一起讨论、交流、展示的问题是具体而真实的,但问题背后的意义却是长久而深远的。事实上,譬如教与学、学与习、意义生成的学习、能动探究的学习、自觉取舍与融合的学习、知识习得与经验积累、个别学习与同伴交互、学习智慧与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与品格养成、教学与环境的有机融合等等。再譬如:如何关注特定年龄儿童、青少年认知的特点与问题;如何根据儿童、青少年学习知识的复杂性解决分层、分类和个别化的学习;如何用新的学习样态解决潜能开发的不易性;如何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开展高效的学习;如何解决特殊儿童的教育等一系列当代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们都在进行思考,努力实践并给出答案。教研活动恰恰创造了集思广益、相互补充、去芜存菁、提炼升华的机会与场合,让个人智慧与团队智慧得以集结,让实践探索上升为带有普适意义的科学成果。本市如“青浦数学教改经验”等大量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都发端于教研平台,便是最好的例证。
教研是传递教改导向的合适场所
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有宏观层面的改革,更多的是中微观层面的改革,既需要刚性的制度保证和政策规定,又需要实践主体的自觉践行。特别是涉及学校、课堂、课程、教与学的变革,缺少了教师群体的自觉积极参与,将事倍功半或一事无成。因此,发挥好教研平台的功能,传递教育改革的正确导向,既成为可能,也成为必须。教研活动是市、区、学校三级组织内常设的学术性活动,在这种介于正式与非正式的学术环境和场合中,教师既享受着专业性话语表达的尊严,也需要恪守教师职业的自律,十分有利于教育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行和柔性落地。当前上海市正在推进小学、初中“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用好“上海教研”,既是保证这项恵民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舆论平台,也是提升校际师资水平均衡度的有效工作平台。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理念转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期的重要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干事长伊琳娜·博科娃在序言中说:“今天的教育意味超越识字算术……教育必须重视文化素养、尊重和尊严平等……”“上海教研”将会作出很好的回答。
(作者苏忱系上海市教育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