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立德树人的根本回归,努力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浙江落地有声。
从千里驰援湘西南教育的宁波市李惠利小学退休教师周秀芳,到如礁石上石艾草般扎根海岛25年的嵊泗县初级中学教师杨晓芳,从痛失亲人后勇挑家庭重担的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学生王宝宝,到在高原反应中仍坚持志愿服务的临海市哲商小学学生李承宏……一曲曲“最美师生”的动人乐章在“浙”里奏响。
向立德树人的根本回归,努力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浙江落地有声。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各地各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用德育铺就成长底色,激发广大青年学子为中国梦矢志奋斗的正能量。
守好教学主阵地
鉴赏诗词歌赋中开展“与经典文人对话”,掌握政府职能时模拟人大会议……这样的课堂在浙江省中小学里并不少见。各学科教师们将“德”转化成学科课程中的道德伦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落实、落细、落微于教学过程之中,转识为智、化识为德。
早些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4门国家德育课程走进了浙江中小学校的德育课堂,该省还组织专家编写针对国家德育课程的教学指导意见,增强育人实效。而要想从“盆景”变成育人的“百花园”,上好德育课程还远远不够。随后,该省就29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提出了指导纲要,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融入全科教学大循环。
不仅如此,浙江省以国家课程为中心,在地方课程通用教材《人·自然·社会》和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地方教材《好孩子》《小公民》《浙江人》《浙江潮》中突出“浙江人”“浙江事”。去年的修订本中还写入了“两山”理论、“红船精神”等新时代内容,以完善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浙江精神。很快,一些中小学校主动作为,探索“国家+地方+校本”的德育整合,如杭州市江干区的“品德+”大德育课程、东阳市外国语小学“生活浸润式”的全息德育等,无不体现了尝试构建德育新范式的积极态势。今年,为更好地发挥教材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与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体系”业已提上议程。
在高校,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一场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变革延展开来。立足学校特色,紧抓“ ”,采用专题式、调研式、互动式模块教学,创新辩论、情景剧等多种形式,融入当地红色资源这一思政教育的活教材,思政课满意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高校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将课程育人作为职务职称评审、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搭建一体化德育体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不久,浙江省首批54家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9家营地代表,接过了省级研学基地、营地牌匾。在这个扑面而来的春天,浙江中小学生将走向广阔的“大地学堂”,共赴一场研学旅行之约。
从课堂走向自然,从校园文化到家校联动,浙江德育有声有色,背后靠的是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支撑。多年来,浙江省围绕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形成了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又富有浙江特色的一体化德育体系。
一体化德育,意味着学生有了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的德育成长体系,能有效避免因学段相对独立而在无形中割裂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连续过程。
重“日常”、重“细节”、可感知、可实践的浙江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初中、高中各22条,从关键的“小事”做起,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引导学生。为了让德育实现课内外深度融合,浙江省各校依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充实内容,注重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近5年来,全省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美丽校园创建、青少年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爱国主义读书教育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教育等成为育人途径,使学生在大千世界、悠悠文化中滋养心灵、涵育德行。
党建之风、清廉之风也吹进了校园。为了把校园建设成立德树人的绿水青山,浙江省百余位检察长出任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杭州市拱墅区、嘉善县等46家单位开始试点推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4所高校试点二级学院(系)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
学生在哪,思政工作就在哪,浙江省高校还同步推进了网络思政阵地建设。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开发网格化网络互动社区,辅导员随时能通过网络进行针对性的思想干预。浙江理工大学辅导员依托“喜马拉雅校园电台”App,诵读党章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方便师生随时学习。目前,浙江省高校大学生理论学习网络平台——“理想之光”App,已有近百万名大学生注册使用。10所高校建立了网上“易班”。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校联百镇”“双百双进”“五水共治”等实践,更是以一种滴灌式、浸润式、体验式的德育模式席卷大学校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大课堂,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结合起来。青年学子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访英雄、学精神、创项目、送服务、做调研,去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如今,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抓党建抓治校,让学生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成为该省各地各校的育人共识。教育部去年公布的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名单中,浙江省被列为首批试点省(区、市),这也意味着浙江的立德树人将有新格局。
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在此前浙江省公布的上个年度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公告中,75个县(市、区)“育人环境”指标达成度100%,68个县(市、区)“立德树人”指标达成度80%以上。
育人不仅是校园围墙内的事,更需要把家长、社会的力量和资源集聚起来,形成做好中小学育人工作的强大合力。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什么是选择性教育……去年5月,传播教育本质的浙江家长学校全媒体平台开通,目前首批覆盖学前教育到高中段教育的586个省级优质资源可供家长免费使用。在潜移默化中,不仅家校思想统一了,还缓解了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家庭教育资源不足和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的矛盾。
各地的家校也联动起来。像杭州市上城区首创推出家长教育素养成长工程,颁发“星级家长执照”;温州市教育局牵头成立由名班主任等组成的“新雨讲师团”,义务为家长学校开讲座,把学校的德育延伸到家庭,每年举办百余场讲座,深受家长欢迎;安吉建立起“县级家长学校总校—乡镇(街道)家长学校管委会—高、中、小、幼家长学校”三级组织管理系统和教育培训网络,规划教师家庭教育素养提升、家长学分制、家庭教育指导站等建设项目,倾力打造“学生家长圈”。
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说:“落实实践育人,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整合力量、全力推进。”为进一步拓展德育空间,去年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少工委联合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开展省级劳动实践教育试点,公布100个省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300所省级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浙江省不少地方早已先试先行。由杭州市文明办牵头,整合各方资源,从2008年开始推出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现今112家基地让馆校“连”起来,让孩子“动”起来,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财政经费补助、场馆资源整合、学生免费参加的校外德育建设的“杭州模式”;丽水市教育部门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大胆探索打造集课程化、常态化、兼容性、安全性、公益性、数据性于一体的社会实践基地。
在省文明办、省司法厅、团省委、省妇联、省关工委等部门的支持下,学生们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课外教育基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里体验各类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成为当下浙江迈向教育现代化2035的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