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浙江省共有2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有多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这项科技大奖。

  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浙江省共有2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有多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这项科技大奖。

  据介绍,全国共有113所高等学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85项,占通用项目总数项的82.6%。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此外,浙江工业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也分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是浙大龚晓南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他们完成的“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实现了地基的快速、经济和高效处理,使我国复合地基技术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由浙工大李小年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取代芳胺系列产品绿色催化合成关键技术与工业应用”项目,为推动我国精细化工行业高效、绿色、安全、可持续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温医大李校堃教授团队的项目“我国原创细胞生长因子类蛋白药物关键技术突破、理论创新及产业化”,则确立了我国生长因子类药物产业化的国际地位。

  自2013年至今,浙大已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0项,硕果累累。这是因为该校始终将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与优势,以注重学科建设为抓手,努力形成一批学科高峰,提高师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水平。早在2006年浙大就设立了学科交叉预研基金,为各类重大科技预研项目提供资助,同时强化学科会聚引领,鼓励跨领域融合创新。为此,该校先后启动实施了“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16+X’科技联盟建设工作”“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创新2030计划)”等,通过体系化、有组织地计划实施,以实现重大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在没有国内外先例的情况下,浙工大李小年团队坚持15年艰苦探索与研究,终于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市场垄断,形成了催化剂、工程装备、反应工艺与工业应用等技术组成的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成套技术。由于关键核心技术水平与产品品质居国际领先地位,所以直接带动了整个化工行业的技术升级。如今,该成果已经在浙江、江苏、河北和安徽等地区的龙头企业实现了工业推广应用,产品远销2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温医大制定了一整套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包括给予成果转化经费奖励、职称评聘中增设科研成果转化型教授、给予考核加分等。“尤其是最近3年来,因为坚持科技创新和体质创新双轮驱动,学校的软硬件实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药学院生物制药系主任王晓杰说,学校通过强化对科研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倡导基础与临床交叉融合、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交流合作,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科技创新的水平。

  “我省高校在国家科技大奖上多有斩获,得益于近年来持续推进的重点高校建设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和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工程,都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之一。”省教育厅高科处处长吕华介绍。特别是已经实施的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办法还提出了一份“重点突破指标清单”,规定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学科教师、以第一完成单位及排名前三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学科,在年度建设评价、中期评估和期满验收中可分别直接认定为“优秀”和相应一级指标得分“满分”。这极大地激发了各高校各学科争优创先的积极性。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