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准扶贫大局出发,2016年春季学期起,四川启动实施15年免费教育,全面免除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公办幼儿园3年保教费和公办普通高中3年学费、教科书费,对经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学校参照公办学校补助标准执行。

/></p><p >  <span style=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黄泥村幼儿园孩子们在做游戏。王晶 摄

  “我认识一个阿坝县的男孩,叫扎西,他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由于家庭贫困就在家待业。阿坝实施了15年免费教育后,这个孩子顺利进入内地的中职学校学习,毕业后参加了阿坝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被阿坝县的一个乡政府录取,家里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在谈及四川民族教育发展情况时,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常常会给大家讲到这个故事。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民族地区教育作为全省教育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硬骨头,先后通过实施民族地区“一村一幼”计划、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持续开展“9+3”免费职业教育等教育扶贫政策,从娃娃抓起,从培养本地留得下、能用上的人才入手,推动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发生根本性变革。

  民族地区是教育脱贫攻坚主战场

  2018年11月9日,凉山州控辍保学攻坚大会在西昌召开,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主持并讲话,州委副书记、州长苏嘎尔布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张澜涛到会指导。一个控辍保学的会议,各级为何如此重视?

  记者了解得知,四川把“义务教育有保障”作为头等大事纳入全省脱贫攻坚大局同步规划、同步推动、同步考核,凡辍学问题突出、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在外游荡或打工的县,对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脱贫摘帽评估复查实行“一票否决”,并对县级政府主要负责人问责。

  凉山州昭觉县民族中学高三学生日力木小英与扎西一样,也是15年免费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她的一个弟弟在上幼儿园,另一个弟弟在上中学。以前每年开学时,父母总是为学费发愁,经常找亲戚朋友借钱。在沉重的家庭经济压力之下,日力木小英甚至想过放弃上学。

  15年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后,日力木小英姐弟三人上学给家里带来的经济压力小多了。日力木小英也坚定了争取考上大学的决心,她说,自己的普通话、彝语、英语都学得不错,考上大学能进一步增强本领,以后回来能为家乡作出更大贡献。

  受各种因素制约,四川民族地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区)中,有45个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州三区”深度贫困县,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从精准扶贫大局出发,2016年春季学期起,四川启动实施15年免费教育,全面免除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公办幼儿园3年保教费和公办普通高中3年学费、教科书费,对经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学校参照公办学校补助标准执行。近3年,全省共投入12.55亿元用于幼儿园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惠及幼儿90余万人、普通高中生30余万人。

  到2017年底,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区)有中小学(幼儿园)3323所,在校学生155万人。其中,幼儿园1482所,在园幼儿32.6万人;小学1487所,在校生80.3万人;初中244所,在校生27.5万人;高中阶段学校107所,在校生15.1万人,基本实现与全省教育同步发展。

  靶向施策,为民族教育“量身定制”

  甘孜州理塘县濯桑乡下汝村5岁的格绒泽西,以前每次父亲带她上县城,格绒泽西都十分羡慕城里的孩子能背上书包上幼儿园。2017年9月,格绒泽西圆了“入园梦”,下汝村幼儿园建成开学了,她顺利入园就读,让父亲曲云十分高兴,“真没想到,孩子在村里就能读幼儿园,还学到了不少知识”。

  与15年免费教育并行的,还有“一村一幼”计划。为了使民族地区农牧民娃娃更好接受学前教育,四川省委、省政府从2015年秋季起在大小凉山彝区13县(区)启动实施双语“一村一幼”计划,2017年将该计划扩展到甘孜、阿坝、凉山三州48县(市)及乐山市马边县、峨边县、金口河区和绵阳市北川县。

  近年来,四川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在全国首创民族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2018年,四川又启动实施“9+3”学生学历提升计划,完善高职院校面向“9+3”毕业生单独招生政策,实行“单列计划、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独录取”,参考学生范围由应届毕业生扩大到往届毕业生,录取比例不低于实际参考人数的85%。

  在财政投入方面,2012—2017年,四川共安排51个县(市、区)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954.87亿元,年均递增12.67%;每年安排5亿元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安排2.1亿元实施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2018年又启动实施“深度贫困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未来3年中央和省将投入8亿元用于45个深度贫困县寄宿制学校建设。根据中央统一部署,2018年还启动实施了“三区三州”教育扶贫项目。

  在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上,四川始终坚持“靶向施策”,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量身定制政策:为充实藏区教师队伍,2016年启动实施藏区千人支教十年计划,2016年、2017年两年选派1400名优秀教师到藏区支教,并接收藏区670名教师跟岗学习;针对凉山州教育脱贫攻坚特别是“控辍保学”压力大、任务艰巨的实际,2018年从省教育厅机关、18个市和20所省属高校择优选派646名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组成工作队,赴凉山州深度贫困县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标本兼治,坚持共同进步

  除了外界帮扶,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更依赖于内生动力的激发。如今,四川民族地区学校大多满负荷运转,对少数民族群众来说,“要我读书”早已经变成了“我要读书”。这种观念的改变,标志着民族地区教育已由“外部推动型”向“自我发展型”转变。

  2018年11月15日,甘孜州2018年教学质量提升工作现场会召开,会议按《甘孜州委、州政府关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来自外界的帮扶,更通过自身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已经成为四川民族地区的自我追求。

  在阿坝州,当地教育系统积极促进双语教育加快发展,编译出版了幼儿双语读物、羌语教材,以及安多藏语、嘉绒藏语乡土教材,共完成《快乐儿童的7个习惯》等56套藏汉双语幼儿读物和《云朵上的家园》等羌文化乡土教材的编译使用等工作。藏汉双语幼儿读物的出版,填补了阿坝州,乃至我国藏区幼儿及中小学藏汉双语读物的空白。

  在深度贫困县,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培养本土化人才势在必行。2018年起,四川在继续实施“省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和“特岗计划”、全面落实教师各项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实施人才定向培养工程,切实为深度贫困县培养本土化人才。

  “我的梦想是学好专业技能,毕业后回到我的家乡越西,成为一名艺术教师。”越西县彝族小伙西阿木尔铁,是凉山州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大一新生。

  西阿木尔铁从小学到初中,都没有上过专业的艺术课。他身上流淌着能歌善舞的血液,也深深热爱着少数民族艺术。在2018年高考中,他报考了家乡本地的大学,希望未来能实现当艺术教师的梦想。

  而在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像西阿木尔铁这样来自大凉山的学生还有很多。校长余建忠介绍,2018年学校首届新生入学,共报到940人,其中小学教育专业403人,学前教育专业464人,艺术教育专业73人。生源地以凉山州为主,占66.2%。毕业后,这批学生特别是来自凉山本地的大学生,都将成为凉山基础教育的新鲜血液。

  记者从四川省教育厅了解到,2018—2020年,四川将采取先录用深度贫困县本地籍应往届毕业生,不足的再录用外地考生的办法,3年为深度贫困县招聘本土化“特岗计划”教师3000名;采取加大公开考试招聘和直接考核招聘力度的方式,3年为深度贫困县补充教师7000名。

  靶向施策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与全省同步跨越

  四川省教育厅厅长 朱世宏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脱贫攻坚时指出:“四川既有可同东部地区相比肩的成都平原地区教育,又有发展相对滞后的盆周贫困山区和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要深化教育改革,坚持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举新措出新策,聚力化解突出矛盾,努力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与全国全省教育同步实现新跨越。

  聚力化解“留不住”矛盾。结合控辍保学新形势,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民族地区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创新建立或试行“户籍与学籍系统定期比对、义务教育学生身份证学校集中托管、超龄生学业补偿、依法强制劝返复学、严厉打击违法用工”5项制度和政策,要求民族地区全面比对适龄儿童少年户籍和学籍,排查失学辍学学生。

  聚力化解“听不懂”矛盾。为帮助提升“一村一幼”辅导员普通话水平,破解“川普”“藏普”“彝普”盛行矛盾,让幼儿在学前阶段过好普通话关,启动“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决定用3年时间对辅导员进行全员培训。2018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委托14所师范院校对5000名“一村一幼”辅导员进行了一个月的暑期普通话和保教技能培训,辅导员普通话及保教水平大幅提升。

  聚力化解“下不去”矛盾。破解深度贫困县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瓶颈和怪圈,启动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采取“订单招生、降分录取、免费就学、定制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每年免费定向培养1000名紧缺专业大学本科生和2500名高职高专技能人才。

  聚力化解彝区“大班额”“大通铺”矛盾。凉山州特别是11个深度贫困县是四川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教育脱贫面临“教室不够”“寝室不够”“老师不够”等诸多困难。下一步,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增量落实3000名教师编制,加快校舍建设进度,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乡镇中心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寄宿率达到60%,初中寄宿率达到80%,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实现“一人一铺”。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