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天津市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办学行为不断规范,办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步成为本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教育的需求。

  沈煜源是天津市第一所民办小学三毛艺术学校的元老,退休已十年的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

  如今,沈煜源在建校之初种下的小树苗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25年来,他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本市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本市教育事业一股不可或缺力量的历程。

  摸着石头过河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表述了国家“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 发展民办教育的十六字方针。

  那时正值天津市生源高峰,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良好补充应运而生。在政府的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下,1993年5月,经当时的市教育局批准,本市第一所民办小学三毛艺术学校诞生。学校虽然成立了,但没有校舍,学校租用了物资回收河北公司和平村经营部的院落暂作教学场地。

  “眼看还有三个多月就要开学了,学校还没有教室,没有学生宿舍,操场一片狼藉、废铁遍布,这怎么能不让老师着急,家长担忧呢?”沈煜源说,在时任校长张亚男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工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平整土地、开辟操场,清理藏在土里的铁钉等;将装修物回公司办公室改造成学生宿舍,买来棉布、棉花、针线,给学生缝制被褥。

  “当时正值酷暑,每天我们从早晨干到晚上八九点,大家齐心协力,干了100多天,学校终于在废铁堆上建起来了。”回忆起那段创业时光,沈煜源感慨万千。

  没有可供参照的法规、政策,没有可供借鉴的人事、财务、教学、管理等制度,加之校舍、场地、人员的局限性,学校的起步面临巨大挑战。

  新学期,学校如期开学,在荆棘中艰难起飞。

  探索一条适合民办学校发展的道路和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营制度成为民办教育创业者的当务之急。

  建华中学于1992年建校,1993年开始正式招生,是本市第一所民办中学。

  回望学校发展的峥嵘岁月,现任校长王钊感慨道:“现代民办学校如何办,谁都没有经验,首任校长王宗仁带领大家一步一个脚印去实践探索。”

  当时,王宗仁根据自己在耀华中学多年的从教经历,确立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育才报国的培养目标。学校把教育教学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聘用了23名退休特级教师任教,抓教学、搞教研;在教师评聘上,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任贤用能,达不到学校要求的教师,无论是谁,都要“能下能出”。财务制度上,借鉴企业的财务制度;工资考核上,既看工作量,又看教学成果,也考虑工作的难易程度,不仅体现了公平,而且发挥了激励作用。

  大浪淘沙始见金

  上世纪90年代,在本市民办教育刚刚起步之时,全国各大城市都开始了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天津也不例外,先后举办了一批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学校。

  因为当时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规范,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学校借助公办校的品牌、场地、师资等“先天优势”办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入学高峰、群众择校要求以及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等难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为了规范各类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1999年,本市明确提出加快民办公助学校“四独立”(独立的事业法人、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的财务核算、独立的教学管理)的步伐。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标志着民办教育进入了依法管理的时代。

  国家督学、市教育学会原会长刘长兴说,提出“四独立”是天津的一个创举,也是天津民办教育走向规范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出现杜绝了“一校两制”的情况,为民办学校的规范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民办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2006年,市教委下发通知,凡不符合“四独立”规范要求的改制初中、高中学校全部停止招生。

  从公办民助到民办公助,再到国有民办,直到明确了民办学校的身份,同望小学理事长王家祥经历了这些重重困难,用了5年时间使学校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了一整套“照章办事、依法办学”的制度。

  同望小学1997年正式成立,为公办民助性质;1998年1月由公办民助改制为民办公助,国家不再拨经费;2001年又进一步改制为国有民办,实行河西区教委(现河西区教育局)委托校长办学,国家不再负担任何经费。至此,同望小学成为体制改革最彻底的“四独立”学校。同年,学校正式转为民办学校。

  王家祥回忆说:“自从办同望小学以来,财务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公办学校时都是局里拨款,改为民办收费后自己管理经费,机动性也就大了。”从第一名学生入学,王家祥就建立了账目自我约束,强化管理。至今已记载了43个账本,每本账都详细记载了学校每学期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这43本台账使得学校20余年来财务预决算有条不紊、审计顺利并与财务人员相互监督达到了自己扎紧笼子的目的,也为学校积累了可观的资产,为教师储存了补充养老金。”王家祥说。

  特色立校谱新篇

  从2007年起,推动民办学校走“特色化、品牌化、优质化”发展道路,是本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关键一步。

  2007年,王希萍创办了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从建校之初的6个班级、14名教师、182名学生,发展到如今78个班级、203名教师、3253名学生……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已经成为天津民办学校的一个响亮品牌。

  王希萍说,作为一所民办小学,没有特色就难以立足。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在三结合教育理念支撑下的开放性和国际性的“师生境外研学”活动,成为学校一大特色。

  11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到境外友好学校“研学”已成为一种传统。学校曾组织学生到美洲、澳洲、欧洲的8个国家开展研学活动25次,参加活动的师生3000多人次;接待了德国慕尼黑贝克学校等9所境外学校师生到学校访问,与美国、德国等5所学校签约建立了友好校关系。“研学”激发了学生们作为新时代中国学子的自豪感、自信感,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情怀。

  本市的民办教育不仅在基础教育领域办得有声有色,在高等教育层面也实现了突破。

  天津天狮学院由天狮集团投资兴办,2008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本市唯一一所民办本科高校。

  民办高校如何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呢?天狮学院为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化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实施“四大战略”,即学科立校战略、特色兴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和国际优校战略。

  截至2016年,本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916所,其中民办高校11所(本科1所、独立学院10所),民办高中30所,民办中职5所,民办初中13所,民办小学15所,民办幼儿园354所,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488所,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门类办学格局。

  改革开放40年来,天津市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办学行为不断规范,办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步成为本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教育的需求。

  天津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张代祥表示,在不断规范中得以健康发展,是天津民办教育的显著特征。天津教育雄厚的基础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根基,市政府、市教委的高度重视、加大扶持,为民办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国家政策的不断规范,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天津市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办法(试行)》《天津市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必将进一步促进天津市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