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天津工业大学2016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研究生谷源,前往西青区张家窝镇张家窝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把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智慧党建”的研究探索建设。

  今年3月,天津工业大学2016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研究生谷源,前往西青区张家窝镇张家窝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把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智慧党建”的研究探索建设。谷源的“走马上任”,源于我市正在积极推行的“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目前,在我市高校,像谷源这样通过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平台,走进机关企业、科研院所、中小学校、基层社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市正在加快实施‘大思政’改革。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将进一步推动一二课堂融合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杨清海说。

  区校联手形成合力  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工作一直面临着一个发展瓶颈:不能有效解决理论内容和思维转化之间的关系,不能有效解决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关系,不能有效解决理论辨识与行为内化的关系。“不可否认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往往不容易突破‘最后一公里’。因此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打破惯例,走出一条适合实践育人的创新之路。”杨清海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去年9月,我市启动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构建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全程指导、岗位全面覆盖的实践育人区校协同体系,形成强大合力。随后,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组织高校党委和各区委、区政府签署共建协议,集中投入600万元支持高校共同体建设。

  今年3月,天津工业大学在全市率先举行“天津市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启动仪式,之后该校2017级近6000名学生陆续分批赴各街镇开展实践活动,逐步实现全体在校学生滚动式全员参与目标,建立固定化、长效化、可持续的实践服务机制,促进区校双方的深度融合。  目前,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分别与津南区、西青区、南开区、滨海新区、河西区建立了“1+1”的区校共同体。全市首批5个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正式挂牌。

  实践育人共同体打破了学校和社会之间“无形的墙”,建立了学生固定化到社会中体验学习的“绿色通道”,打通了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最后一公里”。

  推出定点常态融入化体系  打造体验式育人新模式

  在区校联手的同时,我市积极发挥高校的知识优势和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通过社区帮扶、志愿服务、技能训练、科技下乡、就业创业、文化建设等形式,形成了定点化、常态化、融入化的实践育人资源协同体系。

  今年3月初,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场道校区8个学院与河西区14个街道共同打造“语露工程”项目。“该项目不是去社区做卫生、走过场,而是一届届学生接力在固定社区开展实践,为社区提供外语辅导、人员培训、义务翻译等志愿服务,以钉钉子的精神长期坚持,构建长期化、固定化的实践育人创新机制,也有力提升了社区工作水平。”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团委书记冯鹏说。

  在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基础上,我市统筹推进班级街道、校内校外等平台一体化共建。构建“一班一村”实践育人平台,建立班级(社团)和共建单位的街道农村、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一对一”定点实践机制。每个班级(社团)学生在学期间连续4年定点服务、接续传递,形成固定化、长效化、可持续的实践服务机制。制定《关于建立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践学分制度的意见》,在全市高校全面设立思想教育实践学分,将课外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明确学分、设定时长、规范要求、全员参与,实践结果和学生毕业资格、就业推荐相挂钩,学生必须在学期间完成“三个一”的实践任务方可毕业:进行1次深度社会调查,形成高质量调查报告;开展1次服务周期不低于15天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参加1次不低于1个月的政企或社区实岗挂职,增强社会阅历。

  实施项目全过程管理  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实践育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保证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的长效性,我市积极构建了从立项、认证,到考核、激励,再到与分享相结合的实践育人全程项目管理机制。

  在积极推进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天津师范大学成立 “树人”宣讲团,面向全市中小学开展“学习路上手拉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层宣讲活动,发挥朋辈教育作用,上好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活动中,宣讲团通过生动鲜活的视频、幽默风趣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语言、热烈互动的问答,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创造性设计一批形式新颖、内容充实、青年喜爱的创新实践课。目前,“树人”宣讲团已完成了包含30余门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构建,并先后赴微山路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中、电子计算机职专、新华中学等地开展宣讲活动。

  “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朋辈之间开展教育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建立了全程分享机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全体学生在班级、学院、学校逐级分享实践成果和感悟,并发挥朋辈教育作用。深入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每年举办5场市级实践育人工作研讨会,分享经验成果。”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杨明介绍说。

  此外,我市还建立了全程指导机制。每个实践团队都有专人指导,指导教师要全程参与。同时建立了全程考评机制。依托天津市“易班—超级校园”思政APP平台实时动态认证学生实践时长、记录学生实践学分、查询学生实践效果。定期对优秀实践单位、实践团体和个人、优秀实践指导教师等进行表彰奖励,积极选树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中涌现的典型人物。

  (来源:天津日报)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