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共享教师”成了网络热词,教师也能共享?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所谓“共享教师”,其实是“区管校聘”的通俗比喻,是让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名师不再是学校的独家资源,通过体制编制的改革,让更多学校和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近日,北京“共享教师”成了网络热词,教师也能共享?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所谓“共享教师”,其实是“区管校聘”的通俗比喻,是让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名师不再是学校的独家资源,通过体制编制的改革,让更多学校和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而早在去年底,广东已经正式出台同样功能的“县管校聘”改革办法,都将从体制上破解教师均衡流动的难题,并有效推动解决“择校热”。
4月13日,广东省教育厅会同省委改革办、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韶关市组织开展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现场活动。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韶关市作为全省第一个以市为单位全面推进开展“县管校聘”改革的地区,也是全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改革的具体政策和操作办法。“共享教师”如何实现名师流动?他们正在摸索前行。
韶关试点一年 好老师“进山”比例超7%
在韶关市南雄界址大坊金城希望小学,学生们都很喜欢一位叫刘光雄的老师,但他原本并不是这所小学的老师。
刘光雄原是南雄黎灿学校语文教师。在韶关出台公办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后,他主动向教育局申请到村小任教,担负起全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负责两个年级的语文科目教学。他创造性地将语文课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学生在电脑屏幕上可以看到老师的作文批改全过程。
乡村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紧缺是一直以来的难题,在以往的编制制度下,如果调动去了乡村,可能意味着一辈子的奉献,但在“县管校聘”政策下,县城里的老师编制属于县教育局,可以通过教育局的统筹调配支持乡村教育,而不是“一调定终身”。
2017年4月,韶关就在南雄市、浈江区和市直学校进行了“县管校聘”改革试点。改革从编制和岗位使用与管理、岗位竞聘、教师交流、补充与退出等方面进行,建立了编制和岗位“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机制,老师从“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试点一年来,南雄市2017年教师交流258人,教师交流比例达6.4%,骨干教师交流83名,占交流人数的32.2%;韶关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参与交流轮岗校长121人、教师1929人,教师交流比例达7.2%,均超过省里规定的比例标准。城区名校长、好教师“共享进山”,越来越多的城里名校长和优秀教师主动申请到山区小学任教,为山区教育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充分调动积极性 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空间更大
究竟什么叫“县管校聘”?羊城晚报记者从广东省教育厅了解到,编制是教师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实行“县管校聘”后,由县级机构编制部门按标准核定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员编制的总量,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按照教育教学规模和教师队伍结构要求,统筹提出各学校教职员编制的分配方案以及动态调整意见,报同级机构编制和财政部门备案。编制部门对区域编制总量进行核定,编制总量内教师在学校之间的调配,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实施。这样的管理规定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统筹调配区域师资力量,使中小学师资配置随生源变化而及时动态调整;这样的管理机制可以切实保障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避免由于固守不变的学校编制管理,造成区域师资结构不合理。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说:“长期以来,教师都是‘校管’;教师由‘校管’走向‘县管’,一字之差,体现了教师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县管’,就是要建立健全编制岗位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统筹管理的新机制;‘校聘’,就是要完善落实中小学教职员按岗聘用、竞争择优、强化考核的新机制。”
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在调整分配学校专业技术岗位时,要向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适当增加高、中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量。实施岗位管理区域统筹,教师的职称评定与岗位晋升将具有更大的空间与舞台。比如,当一所学校岗位满额后,教师可以交流到空岗学校,参与空岗学校的竞聘。这样既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又可以解决空岗学校师资不足的困境,真正促进教师的有序流动,推进师资配置的均衡。
“我们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反对人才恶性竞争,反对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引进人才,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不要到粤东西北地区去挖人才,市区不要到县、乡去挖人才。”王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