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让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近年来,江苏省坚持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教育惠民和人民满意为落脚点,走出了一条从初步均衡到基本均衡的发展路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让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近年来,江苏省坚持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教育惠民和人民满意为落脚点,走出了一条从初步均衡到基本均衡的发展路径。
外地娃也能上公办学校
“我们在南京奋斗了十几年,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孩子从老家接到南京来上学。”在南京市樱花小学门口,在宁打工的河南籍农民工张泽雨正在接儿子放学。他告诉记者,2012年,儿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因为“外地人”身份,只能去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这个学校不仅老师换个不停,甚至还会突然停课、提前放寒暑假,娃娃没人管。”
自20世纪90年代起,南京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农民工子弟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其中很多学校存在办校条件差、教师素质低等诸多问题。为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近年来,南京坚持执行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先后关闭多所外来工子弟学校,学生由各区域公办小学负责接管。
“2014年,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关闭了,儿子被分到了玄武区樱花小学。这个樱花小学,教师素质和教学设备都特别好,老师还会定期家访。学校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儿子变得越来越开朗。”说起孩子近几年的变化,张泽雨眼中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两为主”的教育政策,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孩子一样平等地享有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据南京市教育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随迁子女有9.06万人,占全市所有学生的17.3%,其中小学生7.04万人,初中生2.02万人。在所有外来工子女学生中,约有8.93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占比达98.6%。
挤到城里上学的孩子又回来了
“感谢王老师,让我儿子的数学成绩提高了几十分。”在江苏睢宁县桃园中学,学生林明的母亲刘秀娣说,儿子读的桃园中学在镇上,教学质量一般,生源流失严重,她也一度想给儿子转学到县里读书。“多亏轮岗来了位名师!”
刘秀娣口中的名师就是王万青。2014年8月,在县里教书的王万青被调入桃园中学担任校长,从改变教学入手,并且每天坚持为学生亲自授课。“老师干劲足了,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了,回流学生越来越多。”王万青告诉记者。
让教师流动起来、为薄弱学校配上名师是实现基础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均衡的关键。不止在睢宁县,在整个江苏省,像王万青这样临危受命的“改薄校长”比比皆是。淮安、宿迁、盐城等均实施中小学校校长双向选择制度,不仅让学校的骨干教师比例获得了提升,同时也带动了整个学校师资团队的水平。
义务教育均衡化,不只是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均衡,更是享受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均衡。近三年来,江苏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 ”,有效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育均衡,就是要让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同等享有一流的师资、宽敞的教室和先进的设备,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未来才能成为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优秀栋梁。”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李洪天说。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绽放教育者之花,让每一天充满缕缕芬芳;撑起爱的枝叶,让每一个学生沐浴爱的阳光。”这是周爱华在她的教育日记上写下的一段话。
周爱华是江苏省泰州中学的一名教师,2014年,她新接任的班级有一名姓刘的特殊学生。小刘父母离异,家中只有年迈多病的奶奶。自幼缺乏父母关爱的小刘经常迟到、缺课,作业从来不做,甚至经常和同学打架。
了解小刘的情况后,周爱华经常找小刘谈心,节假日把他带到家中,给他做几样可口的饭菜,每天晚上还雷打不动地帮他辅导功课。久而久之,小刘不仅渐渐改掉了坏习惯,而且学习成绩一路攀升。“周老师在学校对我就像妈妈一样,我从心底里感激她。”提起周爱华的关爱,小刘泣不成声。
周爱华只是一个群体的缩影,在泰中附中所在的泰州市海陵区的中小学,有一大批教师承担起了“妈妈”的角色,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海陵“教师妈妈”现象,他们对留守儿童及其他特殊家庭子女给予特别的关照,全方位呵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据悉,近年来,江苏把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体系,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爱网络。对城乡低保家庭特殊困难学生,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1500元、初中2000元,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