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海市教委举行第一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启动会。据悉,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适应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新阶段转变,着眼于持续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差距。
11月14日,上海市教委举行第一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启动会。据悉,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适应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新阶段转变,着眼于持续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差距,市教委在总结五轮郊区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义务教育“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从2017年起每三年实施一轮,包括郊区义务教育学校精准委托管理和城乡学校互助成长项目两项核心内容,努力形成城乡学校合作共进的新格局,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首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共涉及郊区义务教育学校76所,其中精准委托管理42所、互助成长项目34所,覆盖本市所有郊区。这意味着,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的新时代,上海将有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2007年起,市教委启动了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委托管理工作,选择中心城区优质学校和优质教育中介机构,接受郊区教育部门委托,采取缔结契约转移办学责任、团队进驻提升办学水平的方式,对郊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薄弱学校开展全方位的管理。到2017年已实施五轮,累计托管农村学校208所(次),覆盖班级4400个(次),惠及学生约16万人(次)。委托管理在提升郊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辐射,健全“管、办、评”联动机制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一大批郊区义务教育学校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学生和家长对委托管理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1%和92%。
新时期,上海义务教育着力破解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不够充分的矛盾,积极推动机制创新,把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作为新时期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三驾马车”。相比2007年开始的委托管理,本次启动的“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凸显四个典型特征:一是内涵“丰富”,既有学校全方位托管的精准委托管理,又有聚焦单个关键项目的互助成长项目,扩大了城乡学校合作的范围和合作的方式。二是强调“精准”,明确委托管理的受援学校原则上为郊区新开办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和提升办学质量意愿比较强烈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城乡学校互助成长项目立足于解决郊区学校内涵发展的瓶颈问题,三年一轮的实施时间与学校发展规划、教师发展规划时间相一致。三是注重“合作”,强化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对口合作机制,注重需求对接、自愿牵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形成郊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强化“保障”,在注重规范学校办学、规范使用经费的基础上,加强政策和制度配套,包括专业指导、绩效评估、考核督导、教师奖励等方面,特别强调完善对城乡学校及其教师的激励机制,在学校领导选拔、校长和教师职称(职级)评审、绩效工资总量统筹安排等方面予以适度倾斜,激发中心城区学校(专业机构)和郊区学校教师的积极性。
市教委表示,要做实做强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形成城乡学校深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将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予以推进,各区教育局肩负起组织、管理责任,落实目标任务、主要举措和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定期研究和推进机制,加强专业指导和政策服务。二是要强化制度保障,安排保障经费,保障委托管理、项目合作、教师流动、学校建设运行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完善对参与学校的教师编制、职称评定、专业成长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将推进携手共进计划列入各区教育工作评价指标和综合督政范围。三是要提升实施效果,研制精准委托管理和互助成长项目评估方案,指导各区开展绩效评估和考核奖励,对表现突出的学校(专业机构)、教师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