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对浙江地貌的形象概括,特殊的地形使这里对教育均衡的需求尤为迫切。目前,浙江89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将是下一个“浙江目标”。
淳安千岛湖镇一小是浙江省竹马传承基地,教师团队自编教材,开展竹马课教学,培养了一批竹马小艺人。(资料图片)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对浙江地貌的形象概括,特殊的地形使这里对教育均衡的需求尤为迫切。目前,浙江89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将是下一个“浙江目标”。
“教育要办好,教师是关键。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近年来,浙江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继续教育等方面改革创新,不断激活、优化教师队伍,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师资,带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何杏仁说。
把交流轮岗变成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事
就在一个月前,嘉兴市嘉善县丁栅中心学校教师孟雅琴,带着学生在全市完成了一场“嘉善田歌”的汇报演出,她怀揣了3年的心愿终于落了地。
2014年,孟雅琴从位于嘉善城区的泗洲小学流动至地处农村的丁栅中心学校。“选择丁栅中心学校是因为它是非遗‘嘉善田歌’的传承基地,那里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这让我既能接触新的事物,又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孟雅琴说。
孟雅琴的想法与嘉善试点校长教师流动制度改革的初心不谋而合。2010年,嘉善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试点工作,这是该县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按照要求,每年流动约10%教师,对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和名师,由个人申请、经学校同意,全县统筹调配,其他教师由片域学校组成的8个教育联盟来协调流动。
为保证教师流动工作顺利开展,嘉善县教育局出台政策办法,明确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申报中、高级职称,必须具备2年至3年的农村任教经历;对农村教师的多校任教经历在职称评聘方面给予倾斜。同时,为解除流动教师后顾之忧,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流动教师的奖励、培养与交通补贴。
“我们在政策保障上是十分到位的,教师在交流时少了很多后顾之忧,使得这项改革能够顺利推进。”嘉善县委副书记陈展说。
“俞汇小学是一所偏远的小规模学校,是比较典型的因这项政策受益的学校。”该校校长蒋卫红告诉记者,学校因为偏僻,生源、师资一直不大好。作为第一位流动至俞汇小学的校长,蒋卫红重点抓教师队伍建设,加上每年流动来的青年骨干教师发挥作用,使得学校教育质量突飞猛进。
嘉善经验很快在全省得到了推广。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发文,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在同一公办学校连续任职达到10年、教师在同一公办学校连续任教达到12年,都将被纳入交流范围,原则上随迁人事关系。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交流后服务时间应不少于3年;县域内符合交流条件的骨干教师每年参与交流的比例,应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骨干教师总数的15%。
“如今,校长教师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变‘学校人’为‘系统人’的观念深入人心。这项改革激活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优质均衡,涌现出一批在老百姓中有口皆碑的新兴学校。”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说。
“县管校聘”破解教师结构性缺编超编症结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生源数量、结构变化,中小学学科教师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调动,往往会碰壁。“教师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图个安稳,叫谁出去都不愿意。”嵊州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李鹏说。
“县管校聘”应时而生,激活教育这潭水,突破教师结构性缺编、超编瓶颈,教育主管部门真正拥有用人自主权,从而科学合理调配县域内教师资源。
2015年,嵊州市成为浙江省“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县市之一。“‘县管校聘’在一些省市推行以来,一直处在‘浅水区’,没有成型经验。作为试点县市,我们当时真是顶着‘狼来了’的舆论压力,反复调研、小心论证,稳妥推进改革。”说起“县管校聘”改革,李鹏不无感慨。
结合嵊州市教体局的总体方案,每所学校都针对本校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马寅初中学校长马真喜说:“为了让学校的方案实施更有执行力,我们经过了几轮修订,并经教代会不记名投票方式通过。”
这项涉及广大教师切身利益的改革,有不少需要直面的问题:在实施中谁来监督权力的使用?如何聘用,聘用谁,如何评定?如何保证整个过程的公平公正?
竞聘过程有三个环节:量化考核、民主测评和现场演讲。量化考核以浙江省教师职称评定的量化考核方案为基础;现场演讲环节,校长不参与打分。“我们要把校长保护好,避免有人说校长操纵评分,而且整个过程要录像,如有疑问,可以随时调取录像查证。”李鹏说。
第一轮竞聘结束之后,学校第一时间把落聘人员名单和空缺岗位上报教体局,教体局进行汇总,之后公示空缺岗位,落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申报这些岗位,然后再进行第二轮竞聘。对于二轮竞聘之后仍然没有岗位的教师,由教体局进行调剂,可能由普通高中调剂到职业高中,也可能从城区学校调剂到农村学校。“我们去年做下来,真正下岗的人一个都没有。”李鹏说,“‘县管校聘’不是要让教师下岗,而是让教师获得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
“县管校聘”改革,触动了每一名教师敏感的神经。“聘任过程中,教师要回头审视过去3年的工作,在教育教学业务方面要有拿手的活儿,在师德师风方面要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合作能力才有竞争力。”剡山小学校长周幼红说。
2016年,嵊州市“县管校聘”第一批试点学校15所,共有2200余名教职工参加竞聘,有18名教师落聘,其中11人通过二轮竞聘上岗。超编学校核减教师30名,学校中层干部落聘28名、调整岗位39名。再经过第二轮竞聘、第三轮组织调剂,所有教师都找到了新的学校和岗位。
将教师交流制度纳入教师职称晋升硬性条件,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12年,都将被纳入交流范围,破解高级职称教师“船到码头车到站”心态以及“一次交流定终身”的弊端;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每年都要按照5%比例交流教师,交流教师不再进行竞聘。这既能保障农村教育可以得到优秀教师的引领,又能保证农村教师有机会进入城区学校接受更好锻炼。
改革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机遇。嵊州“县管校聘”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教师身份、编制“固化”,较好化解了学科教师结构性超编、缺编问题,教师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初步建立了教师良性流动常态机制,推进了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7年,浙江省“县管校聘”改革扩大到28个县(市、区)。
点菜式培训体系精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优质师资。全员培训是全面提升师资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一刀切”的全员培训,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浙江省也曾受到这样的困扰。
教师培训精准发力被提上了重要日程。2016年5月,浙江省颁布《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进行分层分类培训学分制改革。“政策把培训的选择权交给了教师,让教师自主制定培训计划、自主选择培训机构、自主选择培训内容、自主选择培训地点。”郭华巍表示。
全省教师5年一个周期,完成360个学时培训,其中90个学时进行集中培训,浙江省引导教师根据所处专业发展层次选择培训项目。
2016年9月1日,长兴县虹星桥镇中心小学体育教师冯海燕打开电脑,登录“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管理平台”,在网上自主选择本学期参训项目。
冯海燕内心有点小激动。作为一名5年教龄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能被学校安排外出参训,机会着实难得。校长反复叮嘱,一定要选最需要进修的项目。
最需要进修什么呢?“当然是校园足球!”冯海燕内心这么想。近年来,校园足球备受重视,她所在的学校是足球实验学校,却没有足球专业体育教师。她虽然是体育专业毕业,但大学期间选的是田径,因此急需提升足球教学和训练能力。
2016年12月6日,冯海燕来到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新校区参训。在12天的时间里,冯海燕在“组内互助、组间竞赛”中过着快乐充实的培训生活。这次培训,帮助她把先进的足球教学与训练理念转化成可操作的实践策略,迅速提升了校园足球的教学和训练能力。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学分制改革的核心做法是,把全省中小学教师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中小学校长等六大类,之后再进行分层培训。比如,2至6年教龄或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建议参加初级层次的培训;7至16年教龄或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建议参加中级层次的培训;12年以上教龄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建议参加高级层次的培训。
分层分类的学分制改革,大大增强了教师培训需求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匹配度,培训的效益随之凸显。“但全省几十万名中小学教师,这么多学科、这么多类别,要实现教师的选择权不容易,我们一步一步往前走,很艰难。”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院长项红专向记者介绍,“所有项目都挂在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中,教师可根据层次需要自主选课。”
怎么做到的呢?浙江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行培训内容项目化管理,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课程内容由192家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其中既有浙江省、市、县三级官方培训和教研机构,又有省内外高校培训机构,还有中国教师研修网、中国教师教育网等社会培训机构。培训平台根据教师培训需求数据,每半年面向各层次的培训机构发布一次项目征集需求,并组织专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
教师个体的培训需求丰富多彩,浙江教师分层分类的学分制改革摸索出了一条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需求的有效路径,为全省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教育》记者 余慧娟 任国平 中国教育报记者 蒋亦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