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仅经济、金融、贸易发展堪与其他国际大都市媲美,教育同样正在形成世界性声誉。这是一次以学习上海基础教育经验为主旨的国际研讨会。5月17日,来自30多个国家的30名官员和教育专家会聚上海,举办“公平与卓越:全球基础教育发展论坛”,与会者不仅在发言中分享上海基教经验,还前往上海8所中小学考察。
上海青少年在参加职业体验活动。从2014年起,上海每年举办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让学生体验职业、发现自己。张锁庆 摄(资料图片)上海,不仅经济、金融、贸易发展堪与其他国际大都市媲美,教育同样正在形成世界性声誉。
这是一次以学习上海基础教育经验为主旨的国际研讨会。5月17日,来自30多个国家的30名官员和教育专家会聚上海,举办“公平与卓越:全球基础教育发展论坛”,与会者不仅在发言中分享上海基教经验,还前往上海8所中小学考察。
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上海。上海教育人推进综合改革,以教育服务国计民生,以教育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脚步未曾停息。
外国专家探寻“上海的秘密”
两次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让上海基础教育在全世界火了。2009和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的PISA测试中,上海阅读、数学、科学全部3项测评表现卓越,均位居65个参评国家和地区首位。
放眼国内,上海同样表现不俗。2014年17个区县一次性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认定,成为全国首个整体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的省份。
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来了。他走访了上海3所中小学,其中既有表现优异的学校,也有接收众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普通学校。刊载于《纽约时报》上的《上海的秘密》一文中,弗里德曼认为,上海造就优质学校的根本原则是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营造出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学校文化。
英国数学教师团队来了。2014年秋,英国教育部选派72名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前往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30所小学考察,这是英国政府100多年来首次派教育工作者到中国学习。
上海教育何以赢得世界点赞?上海教育人坚信,均衡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办学质量和内涵的提升。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持续关注,对于教学和评价方式的改造革新,对于郊区薄弱学校的托举引领,都为上海基础教育注入了内生的动力。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推进教育均衡的利器。多所学校结为联盟,先进拉动后进,让师资、课程、设施等优质资源在学校的“朋友圈”中共享。至2015年底,上海各区县建有学区和集团83个,覆盖学校531所,约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41%,到2017年底这一比例将达到50%。
借助农村学校委托管理,郊区农村学校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上海8个中心城区分别与9个郊区县建立教育对口合作交流,优质校与薄弱校缔结协议转移办学责任、团队进驻,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给予支持。委托管理目前已进入第五轮,累计托管农村学校208所次,惠及约15万名学生。
在前不久落幕的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上海中职代表队共获得41个一等奖,71个二等奖和47个三等奖,再次刷新上海参赛成绩。
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折射出上海职业教育的改革探索成效。职业院校实施“双进机制”,即教师走进企业、把行业企业专家请进学校,教师掌握行业企业发展最新信息,全面提升专业动手能力,行业企业专家有效指导学生专业技能。通过实施“双证融通”“现代学徒制”“中高中本贯通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人才培养模式,广大学生的技术技能和人文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教育实践局局长哈利·帕特尼斯认为:“上海在如何提高全体学生学业成绩方面的经验,对正在寻求培养更多技能人才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很有借鉴作用。”
改革创新得到第三方积极评价
上海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致力于扩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不仅改革者乐见其成,而且社会第三方也给予积极评价。
幼儿园阶段“抢跑”学习小学课程、小学生“分分计较”曾经是困扰教育的一大难题,苦了孩子,累了家长。上海近3年在小学推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俗称“零起点教学、等第制评价”,为孩子松绑学业,还孩子幸福快乐童年。
2016年初,上海市教委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15.5万多名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开展第三期“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情况”专项调研。结果显示,87.75%的家长表示听说过“零起点”,76.41%的家长表示教师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中会针对孩子的学习现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分项的等第评价,让家长对孩子学习发展水平更加一目了然。
数据还显示,随着“零起点、等第制”政策的持续推行,2016年上海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相比2015年有了明显改善,睡眠改善尤其明显。学生睡眠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的人数比例为19.25%,比2015年提高15.33个百分点;9至10小时内的人数比例为66.63%,比2015年提高21.67个百分点。超过95%的家长表示,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2014年,上海市教委专门委托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牵头进行“儿童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的研究。该项目组成员、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夏雪梅博士认为,睡眠问题对学生学业的影响非常明显,甚至还会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身体健康和社会性情绪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基石,上海“零起点、等第制”的做法非常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育发展好不好,学生身体棒不棒是重要的体现。近3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已经从2013年的94.3%提升到96.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已经从2013年的35.1%提升到41.1%。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表示,上海持续推进以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为出发点的体育课程改革,开展面向人人的阳光体育运动,并在全市小学阶段推行“快乐活动日”,有力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
每年春夏之交,上海许多中小学生和家长都会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职业体验活动中。今年4月中下旬的两个周末,65所职业学校、93个市级开放实训中心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提供17个专业大类322个职业体验项目,引导学生体验优质课程,感受多彩职业文化。“在一项项符合中小生认识特点、引起他们兴趣的体验活动中,引导他们自觉立志成才,这样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闵行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主任嵇彩虹说。
在“公平与卓越”论坛上,世界银行发布《上海是如何做的》研究报告,以150页篇幅对上海教育政策和实施进行全面评价。报告提出,上海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教育体系之一,相关教育政策和投资推动建立了优质教师队伍,制定了明确的学习标准和学生定期评价机制,在学校管理自主权和责任方面取得了一定平衡。
英国教师代表团在考察上海教育后集中讨论总结,归纳出认同度最高的上海数学教育六大优势和“秘密”:教师、家长对学生的相信与期望,教师专业性强,重视教师在职进修,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和信念有价值,小步教学、台阶式前进并帮助学生多侧面掌握知识内涵,注重教育规划的体制优势。
PISA测评上海负责人张民不无自豪地说:“PISA两轮测试的世界第一成绩和英国教师们发现的中国‘秘密’都表明,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我们的教育有独特的中国经验!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可以让世界分享中国经验!”
老百姓成为上海教育最大受益者
大手笔的投入保障、长期发展规划的引领、评价机制的促进,把上海教育带入一片欣欣向荣的境地。大学校长说,办学自主权更大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已有显著改观;学生说,快乐运动、掌握终身受用的运动技能不是梦想。老百姓为家门口办起好学校伸出大拇指,孩子的终身发展正在成为现实。
通过转变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方式,上海市属高校经常性经费与专项经费投入比例大致由原先的3∶7,变为2014年及以后的7∶3。这意味着,一多半经费不需要经过职能部门处室的关口,直接由政府财政拨给高校。资源配置方式变了,校长们有了花钱的自主权,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
与此同时,上海市教委仍然保留了大约30%的经费投入,作为杠杆去撬动高校的特色办学。比如高峰高原计划,支持高校建设达到一流水准的学科,瞄准国际前沿,对接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需求。从2014年到2017年,上海为高峰高原计划安排建设经费36亿元,明确其中50%可用于人才队伍建设。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施建蓉打了这么一个比方:“以前的专项经费可以买设备,可以给小白鼠吃,但是不能给人吃。现在是几千万元的高峰学科建设经费打包给学校,用在人头上可占一半。要让学科成为一流,关键在人。”
上海推出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引导教授上讲堂,鼓励教师更多与学生交流。该计划自2014年开始试点,当年有8所高校入选,涉及授课教师8746人;2015年有14所高校参与,涉及授课教师12971人。如今,教授和副教授进课堂、教师坐班答疑已经成为常态,并逐步由行为约束变成文化自觉。
“以前许多老师下课后赶16点多的班车回家,现在习惯坐20点多的末班车了。晚上办公室的灯也是亮的。本科教学激励计划引导老师们和学生花更多时间为学生释疑辅导,这就回归了教书育人的本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陆靖说。
2012年,上海启动以高中体育专项化为引领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打破年级和班级限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水平的选项、分班、分层教学。2015年,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体育课程改革陆续展开,贯穿整个中小学阶段,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伴其终身的运动技能。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5)班学生薛玥选择跳健美操已一年多,她说:“两节体育课连着上,不仅运动量更大,对于健美技巧的把握也更深入,体会到一种身心和谐的快乐。”
上海2011年启动“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集中推出一批不挑选生源、不集聚资源、不争抢排名的普通公办学校,让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也办出特色和品牌。到2015年,上海已汇聚近100所项目学校参与这项实践,区县层面的新优质项目学校也扩大至120多所。
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老百姓情不自禁伸出大拇指。30年前龚方在洵阳路小学读书时,这里是“弄堂小学”,教室破破烂烂,条件很差。几年来,龚方目睹了学校的变化:设施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好。2012年,他没让儿子去收费高、条件好的民办学校,而是送到这里。
“学校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也非常关注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身体锻炼,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快乐。如今我更加坚信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我的孩子能够就读这样一所学校是幸运的。”龚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