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民族教育初步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人才。截至2015年底,甘肃民族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163所,在校(园)学生(儿童)57.7万人,教职工4.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2万人),中小学生均建筑面积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生均图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等指标总体达到或接近甘肃平均水平。
受历史、地理、自然等因素制约,甘肃的民族教育整体发展程度仍然与全省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学前教育资源紧缺、教师缺编严重;城镇义务教育资源短缺、农村学校空心化现象突出;普通高中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生源不足和职普比失衡等问题都是民族教育现下面临的一系列困难、短板和薄弱环节。
为了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甘肃提出,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等各类各级教育都要进一步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殊条件,要重视双语教育的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民族地区实际需求的双语教育体系,培养双语类人才,师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显著提高。
同时,对强化民族教育薄弱环节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等问题,甘肃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通过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招生政策向民族地区倾斜、实施少数民族紧缺人才培养计划的方式,甘肃将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质量。
提升各项保障能力,也是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甘肃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对于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营养改善也将计划向城镇延伸,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含取暖费)标准,鼓励民族地区实施农村学前教育营养餐计划。
甘肃还提出,在发展民族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在民族地区学校开设民族艺术和民族体育选修课程,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抢救保护和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鼓励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将民族优秀文化列入学科专业,开展教学研究,挖掘民族优秀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