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依法治教,认真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提高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编 前: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依法治教,认真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提高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从今天起,安徽教育网推出“辉煌十二五系列报道”,系统总结安徽教育在十二五期间的辉煌成绩。安徽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规划部署,政府积极作为,大胆改革创新,化解热点难点问题,取得显著成效,创造了许多可借鉴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省政府成立了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分管省长任组长,24个厅局为成员单位,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全力推进。2011年,省人大颁布了《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2012年,安徽省制定出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民工子女教育、规范办学行为三项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列出了四大类9个方面的项目,确定了102个试点单位。各县(市、区)都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整体推进区域教育发展、振兴各项事业的奠基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安徽省印发105个县(区)分层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定通过8年努力,实现“城乡学校班额无超标、同城区公办学校无择校、县域内学校办学条件无差距、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无障碍”目标。
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在城市完善设区市城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市级统筹、分层办学,即小学全部放到区县管理,初中或全部下放、或全部由市级管理。将开发区、高新区、实验区等经济功能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所在县(市、区),以同样标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在农村依托中心学校设立学区,并建立学区内学校平等参加的学区管委会,统筹教学管理、资源配置、教学研究、督查指导等。
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全省各地通过开展结对帮扶、捆绑发展、名校办分校、集团办学等多种形式,实现以强扶弱、共同发展。例如,铜陵市“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学校+农村学校”,马鞍山市、芜湖市、淮北市、蚌埠市的学校集团化办学,淮南市、安庆市的名校建分校区,马鞍山市雨山区实施的大学区管理改革等。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超额完成规定任务
安徽省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以“师资配备合格,图书装备合格,校舍设施合格,学校管理合格”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编制全省规划,明确分县区、分年度、分项目的实施时间表。截至2015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由实施前不足10%提高到85%以上。
2011年,省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实施意见,把义务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实学校设施设备,并重点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城乡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显著缩小。近五年,全省安排基础教育各类项目资金669亿元,义务教育阶段占94.5%,其中16亿元用于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近几年全省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增速快,增幅大,在全国分别前移10多位,生均公用经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增量部分重点投入皖北贫困县、老区、山区、库区等农村地区。
教育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成效明显
安徽是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之一。全省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安徽省作为全国唯一省级政府在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