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雪过后,海拔1500多米的重庆市巫山县红椿土家族乡,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5摄氏度。这是一年之中孩子们最难受、家长们最担心的时候。

  重庆暖冬计划让山区学子感受春天

  一场大雪过后,海拔1500多米的重庆市巫山县红椿土家族乡,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5摄氏度。这是一年之中孩子们最难受、家长们最担心的时候。孩子们每天会提一个装着木炭的小火炉到学校取暖,但教室里还是很冷,一些“火炉娃娃”的手脚会生冻疮,手上的冻疮裂开后,孩子连笔也握不住。

  这个冬天,那些用铁皮做的小火炉不见了,教室里却依然感觉很温暖。“每个教室都安了带取暖器的课桌,每张课桌可以坐4个同学。孩子们的脚可以放到取暖器旁,手可以放在暖和的桌面上,再也不用挨冻了。”聂凤云老师高兴地说。12岁的杨勇炫耀似地伸出双手:“你们看看我的手,今年一个冻包都没有了。”

  重庆的“暖冬计划”源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的一次实地调研。2015年2月,孙政才到奉节县竹园镇岔河村慰问受灾群众时,特意去岔河村小了解山区教育。当他发现教室里外一样冰冷刺骨时,孙政才当即提出要努力解决高海拔地区中小学冬季取暖的问题。为尽快推进这一重大民生工程,重庆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发改委联合制定了《重庆市山区高海拔地区中小学校“暖冬计划”实施方案》,决定在全市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实施“暖冬计划”。

  “暖冬计划”涉及重庆21个区县,受益对象为995所学校的21万余名师生。“暖冬计划”启动后,各区县都根据保温和安装取暖设备的要求对校园内外进行了维修改造,统一采购了碳晶墙暖、油汀、取暖炉和水暖等取暖设施,为住宿学生配备了棕垫、被褥等床上用品,为孩子们提供饮用热水和营养餐,还向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发放了手套、帽子和冬衣。

  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小学的孩子们,以前每年冬天都要提着小火炉去上学,但是并不怎么管用。为加速推进“暖冬计划”,黔江区筹集300多万元资金,在2015年11月底给高寒山区的所有学校安装了取暖设备。2015年12月14日,堰塘村下起了冻雨,但6年级的龚小清说:“取暖器就像火炉摆在身边,好像春天一样。”

  “以前一到冬天,教室里就冷得像冰窖,孩子们的手冻得不听使唤,字都写得歪歪扭扭的。”堰塘村小学的何开泽老师说,“‘暖冬计划’真是为乡村教育做了一件大好事。”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