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贵州省委书记涂妍认为,让高校学生干部多跟乡村青少年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零距离接触,有利于这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深刻了解乡土中国的实际情况,全面感知祖国发展前进的脉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贵州高校学生会主席贫困山村“接地气”

  田间地头的实践让他们“长大了”

  为期一周的农村生活,让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贵州省学联驻会主席唐一越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背羊粪、第一次自己做饭、第一次听乡亲们讲面临的困难、第一次深入地和留守儿童谈谈心……

  暑假期间,团贵州省委带领来自贵州全省的40多名高校学生会主席,走进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在贵州省天柱县远口镇远口村开展走访实践活动。“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接地气’。”唐一越说。

  活动期间,同学们分成两队,走入田间地头进行生产劳动,走进村民家中调查乡村留守儿童情况。遇上赶集,大家利用各自所学专业知识,给村民免费看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进行安全知识宣讲等活动。

  团贵州省委书记涂妍认为,让高校学生干部多跟乡村青少年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零距离接触,有利于这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深刻了解乡土中国的实际情况,全面感知祖国发展前进的脉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田间地头的实践让他们感觉“长大了”

  “以前父母把我保护得太好,根本没接触过农村,更别说是亲身尝试了。”唐一越说,这次实践活动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不足。

  唐一越清楚地记得2015年7月29日下午的每一个细节,也就是在那天,他觉得自己真正的“长大了”。他和同伴们当天的任务是帮助当地老乡干农活,从驻地到达目的地需要半个小时左右。

  一路上,他们哼着小曲走在曲折的乡间石子路、看着蜿蜒清澈的清水江和满山的郁郁葱葱树林,大家不时从裤兜里掏出手机,记录眼前的美景。

  到了目的地,大家都傻眼了。

  一个大约80厘米深的有机肥发酵池就在面前,发酵池里有用编织袋装好的羊粪,总共200多袋。大家的任务就是要把这200多袋羊粪搬到附近的几块土地里,也就是说,大家需要跳进这个“粪坑”,把羊粪掏出来,给土地施肥。

  唐一越打心眼里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干农活咋就成了背羊粪了呢?”

  他在现场不停地踱步,十多分钟的时间里他没有说一句话。

  在这之前,他已经克服酷暑高温、晚上在地上打地铺等困难。在他看来,“身体能承受的艰苦都是可以接受的。”

  唐一越一直在努力说服自己,“我们来不就是挑战自己吗?” 看着其他同学开始行动了,唐一越硬着头皮,卷起裤脚,跳进发酵池,将一袋羊粪扛上了肩膀。

  同学们的表现出乎当地村民吴晓明的预料,一开始没有对他们做太多指望,“这群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城里,娇生惯养,哪能背得动接近40斤羊粪?”

  唐一越形容,这也是他出生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因为发酵的原因,在坑里抬起每一袋羊粪,都会流出黑色的液体,并伴随着刺鼻的恶臭。

  唐一越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他感觉自己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做得越深入,困难越多越辛苦,对于我来说越值得,会让我受益一生。”

  贵州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代力骁感觉,这次实践让自己知道农村土地上是大有学问的。而在过去,他眼中的种地是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只要勤快加上天公作美就可以旱涝保收。

  随着“接地气”的程度越发深入,他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过去的想法太简单了。

  “你能想象,看似简单地挖个坑实际有标准的大小和深度吗?智慧都在铲子尖上!” 代力骁在挖坑问题上栽了跟头,两个多小时,他始终没有挖出符合要求的坑,最后在当地老乡的点拨下,终于挖出了一个像样的坑,但他已经累趴下了。

  基层有问题不能回避

  什么样的话题是农村青少年关心的?如果在基层遇到了矛盾和问题怎么办?

  在本次实践活动的筹备过程中,团省委的工作人员和主席们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有人建议“力所能及”地了解点事情,没必要触碰敏感话题;也有人建议,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甚至矛盾,要多听听来自村民们的声音。

  最终,大家的方向达成了一致:有问题不能回避,深入下去。

  近期,贵州发生多起留守儿童权益收到侵害的悲剧,政府、社会、学校、村民等各方面都在寻找破解留守儿童问题的突破口,而接连发生的悲剧又让各相关方的关系非常紧张。

  实践活动确定,关注点聚焦在留守儿童问题上。

  有队员建议说,留守儿童问题虽然是个老话题,但以往大家可能只关注当地有多少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生活的现状,很少有人去考虑这个地方的农业产业结构,如果我们能从这个方向入手,为村子找到一个发展的路子,村民们能留下来,留守儿童问题的尖锐矛盾就能得到缓解。

  村子的主要经济产物是什么?在这里推行规模农业是否可行?经济发展是否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留守儿童问题?

  问号越来越多,讨论也越来越深入。

  贵州省学联驻会执行主席管志敏认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失的后遗症,是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开始走上歪路,“爷爷奶奶管不了,没有了心灵关爱和行为约束”。

  讨论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大家感觉,村民们对自己并不信任,对于纸面上准备好的问题不愿意多说,很多问题谈到一半,便很难再探究下去。

  “为什么会这样?”

  “也许我们还不够‘接地气’吧。”

  接地气些,再接地气些

  实践活动中,很多队员都遇到了一些挫折:要么很难融入村民的谈话中,要么很难了解到有用的信息。

  “直到魏哥的出现,活动才出现了转机,村民一听说是魏哥介绍来,立马热情了很多。”管志敏说。

  管志敏口中的魏哥,叫魏丕业,是团贵州省委2013年起派往远口镇远口村的驻村干部。

  “以前远口村产业发展弱,村民想法多、困难多、矛盾多、诉求多,工作难度很大,小事处理不好就会演变成群体事件。”村民杨忠孝说,“如今,远口村村民们创业热情被点燃了,村里建起了金梅枣基地、蔬菜大棚、食用菌基地等微小企业,这些变化是魏哥来了以后才有的。”

  2013年,当魏丕业一年的驻村工作结束时,全村按了200多个手印把他留了下来。2014年驻村工作结束时,全村群众又按了近千个手印,再把他留了一年。

  魏丕业很满意,学生们愿意花上五六个小时,走上几十公里去偏远的山村走访,有时候,爬一两个山头也未必找到几户人家。

  看着一个个皮肤晒得发红的队员,魏丕业幽默起来:“看,你们在这里进行了良好的光合作用。”

  “灵活性不够,主动思考不够。”这是魏丕业发现的问题,“比如在背羊粪的劳动中,在发酵池旁边放置了些方形钢管,极少有同学挑选方形钢管来规定羊粪。”

  这位经济管理老师出身的团干部认为,队员们预设的走访命题还是不够通俗,导致后面的过程依旧不理想。

  魏丕业认为,当地是一个水库移民形成的新型城镇,因为土地赔偿、拆迁等问题让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镇变了味道,针对水库移民下远口镇农村青年价值观的调查,对当地来说更具有借鉴价值,“也是蕴藏着更加尖锐的矛盾,更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想法很多,但落到实处很难,魏丕业认为,这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了“社会实践”的舞台,戏怎么唱全按照学生自己的感觉来,没有相互批评探讨,也忘了问问“受众”的反应怎么样。

  “接地气些,再接地气些!”魏丕业说,这就是一个在村里扎了3年的团干部最大的心声。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