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诸暨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换岗”,涉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计100余所,参与流动的教师多达700余人。按照该市教育局的统计,目前诸暨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在职教师6000多人,其中符合流动条件的约2000人,如此算来,这次教师的流动比例超过了30%,远远高于浙江省教育厅制定的15%的标准。
换一个讲台 添一分动力
——浙江诸暨探索大范围教师跨校流动
不到六点起床,六点四十分准时踏上接送车,一个小时以后到达学校,迎接满载孩子的校车到来,开始一整天的教学工作——现在,孟叶萍已经习惯了这种早出晚归的生活节奏。
三个月前,她离开工作数年的诸暨市浣江小学,来到阮市镇杨梅桥小学开始为期两年以上的交流时,心里着实经历了一番挣扎:上班路途遥远,多数时间无法顾及家人和孩子,新环境带来的新压力……种种顾虑冒出,又逐一被这里温暖、充实的新生活打消。
今年秋季学期,诸暨市有218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干部与孟叶萍一样,从城市来到农村,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执教体验。
换一个讲台,填补一方空缺
这是诸暨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换岗”,涉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计100余所,参与流动的教师多达700余人。按照该市教育局的统计,目前诸暨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在职教师6000多人,其中符合流动条件的约2000人,如此算来,这次教师的流动比例超过了30%,远远高于浙江省教育厅制定的15%的标准。
该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陈九平介绍,诸暨一直存在师资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城区和乡镇学校之间的硬件条件差别不大,最大的差别在于软件,软件的核心又在于师资。城区学校普遍在教师数量配备和业务能力上更有优势,而农村师资则大多紧缺,让更多城区教师“换一个讲台”,可以实现“填补一方空缺”的目的。
“这里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超乎想象。因为父母工作忙,很多孩子在家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有一次学校开展美食节活动,孩子们做出来的菜肴和点心,精美得叫我们老师也忍不住惊叹。”第一次面对农村孩子,孟叶萍被他们身上的独立、能干和朴实深深打动。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她也发现了农村教育的一些不足:“学生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孩子们的课外学习时间非常之少,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因为知识基础薄弱,教起来也要更费心些。”
而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专职老师的到来,则填补了农村学校这些学科师资的空缺。
教师大流动,政策如何落地
首次大规模开展教师流动,其中可能产生的顾虑和思想包袱该如何解决,政策又该如何真正落地?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诸暨市教育局深入学校一线,进行长达近一年的深入调研,听取了一线教师、校长等多方意见,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实施办法》,确定了以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为主的交流对象,侧重农村缺编学校、薄弱学校和偏远学校的主要流向。为了鼓励教师主动参与,从职称评定、培训培养、优先评优等几个方面设计了引导激励政策,让参与交流的教师在经济上受到优待,精神上受到鼓励。
该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赵利忠介绍,为了减少阻力,同时也为了更方便集中接送,教育局研究决定,将教师“组团打包”去往乡镇学校。“在大批量、全学科流动的形势下,将同一个学校的教师尽可能分配到同一所乡镇学校,这样教师更换环境之后相互之间对比会减少,顾虑会减少,并且能够很快形成团队合力,集中精力共同推动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年轻老师的到来,对我们农村学校和孩子来说,帮助非常大。”杨梅桥小学校长钱益栋深有感触。为了让青年教师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校方颇费了一番苦心。除了在安排教育年段和班级上充分尊重教师意见之外,还格外照顾他们饮食习惯,并安排寝室供午休和临时住宿,为老师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悉心服务。
各方努力让交流教师感受到浓浓暖意。
“虽然路程时间长了些,但是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感觉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工作中我们也受到重用和照顾,充满了幸福感。”同孟叶萍一同来到杨梅桥小学的青年教师茅红丹说。沟通充分,相处融洽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接纳学校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名师工作室变“输血”为“造血”
对于在店口镇一小交流的教师周琳来说,肩上的压力比从前更大。作为诸暨市骨干教师,她一来到新学校,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校方将她作为当地教师带头人,专门为她开设了“名师工作室”。这是她20多年执教生涯的头一回。“名师工作室”,这也是店口一小110年办学史上的第一次。
“学校对我很重视,让我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提高教学质量,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更是对我的信任。”周琳说。
工作室成立后,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定期活动以听课评课为主,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之后相互讨论;不定期的活动包括读书交流会,以座谈或者网络在线交谈的方式进行。说到活动的效果,当地老师小赵马上回答:“不是有种说法叫‘读万卷书不如名师指路’吗?听名师上课,当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小小“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变教师交流的“输血”为“造血”,获益的不仅是农村孩子,而且更多的是农村教师。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传递新鲜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理念,相互取长补短,最终达到整体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该校副校长方学科介绍,为了确保教师资源得到有效配置,骨干教师交流还采用了互动方式,即骨干教师流向农村学校的同时,相应的农村学校可以选派个别业务较好、学科对应的年轻教师到城区锻炼学习,从而让更多农村年轻教师可以得到培养。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能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带给青年教师,将知识和视野带给农村的孩子们,为这里的教育贡献一分力量,我感到荣幸。”周琳说。(记者 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