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委日前发布《关于推进上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分类评价的指导意见》,根据该意见,今后上海高校的科研能力评价,将不再依据发表论文的数量“一刀切”,而是将逐步建立科研人员的分类考核体系和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根据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进行评价。

  上海市教委日前发布《关于推进上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分类评价的指导意见》,根据该意见,今后上海高校的科研能力评价,将不再依据发表论文的数量“一刀切”,而是将逐步建立科研人员的分类考核体系和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根据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进行评价。此外,市教委还将推进“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等评价方法,探索开放的、多方参与的科研评价措施,建立与国外接轨的评价制度。

  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上海将建立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学科,上海也将有分类评价机制;科研成果将会有一个“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科学研究活动的多样性,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科学普及等各种形式的工作,注重研究成果的多样性,包括学术论文、专著、译著、学术工具书、艺术作品、创意设计、发明专利、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国家和行业标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推进并完善“代表性成果”的评价机制;建立多维度的科研评价措施体系,针对科研工作特点和科研活动载体不同,面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创新团队、个人等不同科研载体,探索建立团队考核与个人发展相结合、长周期考核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学科建设与学校顶层设计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等评价方法;科研人员也获得一个专门的分类考核体系,对基础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有利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着重评价科学价值。

  此外,对应用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聚焦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着重评价成果转化情况、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对从事技术转移、科研支撑和服务人员的评价以服务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等实际效果为重点,激励相关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对软科学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服务决策需求,形成战略研究报告,支撑思想库智囊团建设为评价重点。对艺术创作的研究人员,以作品影响力为重点,改革当下重理论轻创作的评价方式。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北京、广东、上海等地都在推行新一轮的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北京市属高校将有望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破解“没项目-不能晋职-被转岗”等难题,以科研质量为导向,防止片面地将学术项目、学术成果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挂钩;广东则多次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探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地、人才评估改革方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