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的校园志愿文化,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载体。

  “现在还可以报名当志愿者吗?”不久前的一个晚上,华中科技大学团委社会实践中心的微信平台还在不断接收到来自学生的咨询信息。

  中心负责人官晨说,由该校承办的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即将举行,志愿者招募已近尾声,但要求报名当志愿者的学生仍源源不断。

  在占地7000余亩、绿树成荫的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里,志愿服务已成为广大学子的一种习惯。

  星火燎原的“集群”效应

  该校能源学院热能动力工程1209班的学生许诺言,自大一成为武汉博物馆的志愿解说员以来,每个月都会有一两个周末在那里度过。近4个小时的车程、6个小时的站立解说,这些困难在他看来都不值一提。为了能解答游客提出的各类问题,作为工科生的他还背出了十多万字满是隋唐、宋、元历史的解说稿。

  “虽然很累,但可以在服务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我很快乐。”许诺言透露,为了能更好地为国外游客服务,他还用了一周的时间,为这份中文解说词注上了3000多个单词和词组,以备急需。

  如今,这份注满了标记的解说稿已被许诺言传给了新一批的志愿者。今年4月,许诺言结束了在博物馆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计划着去湖北省博物馆做志愿解说。但不少同学与朋友耳濡目染了他的服务精神,纷纷要求接棒。

  “我们每学期都会组织一个长期的志愿活动,号召全班同学参与”。热能动力工程1209班学生段然介绍,积极从事志愿活动已成为他们班的特色。

  从义卖到服务社区到支教,从校内到校外,大学生以个体、班级和群体为单位的志愿服务蔚然成风。他们以实际行动传递志愿者精神,催生出该校志愿服务的“集群效应”。

  素昧平生接力捐髓

  “献爱心,重奉献”的氛围也一直在校园里“蔓延”。该校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010级学生冯盘龙的捐髓义举更引发示范效应。

  2013年7月,冯盘龙为挽救一位素不相识的90后大学生的生命,一度决定放弃参加中国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总决赛,积极调整饮食,增加体重,捐髓救人。时隔3个月,电气学院2010级学生赖锦木接力捐髓,为一名患有急性白血病的河北男孩带去生命之光。

  今年3月,该校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病房迎来了该校第13位捐献骨髓的学子——医学院学生洪嘉欣。她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送往苏州,挽救了一名27岁血液病患者的生命。

  2009年至今,该校已有1100多位师生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他们时刻准备着接下爱心接力的下一棒。

  让优秀成为习惯

  “我志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每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该校都会有数百名“新生”志愿者庄重宣誓。该校学子投身志愿活动,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

  “公德长征”活动在该校已持续了9年。吃过饭后主动把餐具放到回收处、候车时主动排队等候……通过一件件小事的志愿服务,该校团委将德育融进了学子们的日常生活。

  “支教筑梦行”、“爱心红十字与急救先锋”、“中华骨髓库”……2013学年,该校团委下设的社会实践中心,推出了71项长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为在校学子提供了稳定的服务渠道。 

  该校学生工作部下属的义工部负责人介绍,在2011年,该校大学生年度义务工作工时就突破了50万小时的大关,2013年达73万小时。今年1月至今,该校大学生以班级或学院为单位,组织的义工活动达7500多项。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