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县政府成立了通榆县“全面改薄”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全县中小学“全面改薄”工作负总责,确保项目不完,人员不撤,职责不变。领导小组成员分片联点,实地调研,动态、详细地掌握学校校舍、设施及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

  1.强化组织保障。通榆县政府成立了通榆县“全面改薄”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全县中小学“全面改薄”工作负总责,确保项目不完,人员不撤,职责不变。领导小组成员分片联点,实地调研,动态、详细地掌握学校校舍、设施及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县教育局设立“全面改薄”工作小组,负责管理和指导各中小学校维护使用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全面改薄”工作动态,按照“规划方案”执行年度建设任务。各学校成立“全面改薄”工作长效管理领导小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2.强化政策保障。在实施“全面改薄”工作过程中,通榆县要求:凡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均应予免收;涉及经营服务性收费,中介服务收费在服务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提倡相关单位从支持教育事业的角度适当予以减收免收。同时,通过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全面改薄”工程进行捐赠。特别是我县多年来坚持保障教育投入“三个增长”、“三个优先”,切实做到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我县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能够及时、足额配套县级应承担的项目配套资金,并及时拨付各项教育专项资金,不滞留、不挪用,并通过盘活闲置校舍资产,争取社会捐赠资金、教师双日捐资金和各方面资金等方法千方百计为学校建设筹措资金。

  3.强化制度保障。通榆县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做好立项和可行性研究等项目前期工作,坚持先勘查、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不随意简化工作程序。建设、鉴定、检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均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落实主体责任,加强项目审查。近几年来在改善条件进程中,通榆县政府还始终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不搞小而散的工程,实施项目组合,将各种资金捆绑使用,力争建一所达标一所的原则。二是坚持坚固、安全、实用、经济的原则,不搞“豪华”的形象工程。三是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促进均衡的原则。

  4.强化师资保障。教师短缺特别是农村专业教师短缺,一直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和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一大因素,也是薄弱校改造的重要环节。对此,通榆县克服财政不足的巨大困难,自2002年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以来,从未间断过新教师的补充。通过县里招聘每年补充30—50人。县政府委托白城师范学院分院,五年定向培养了300名农村短缺的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教师。实行特岗教师政策后,五年共招聘562名本科学历的特岗教师。这些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学科断层、专业不对口的实际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保证开齐、开足、开全课程,推进城乡教育质量公平。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教师交流机制。2006年以来,通榆县建立了城乡学校联合体,实行“城乡联动、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战略。以县城内9所学校为龙头校,农村学校为协作校,实行“1+3”或“1+4”组合形式,充分发挥联合体学校龙头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每年选派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和农村学校教师上派研修,工作时间为一年。仅近三年来就有174名教师进行交流。2012年起又实施了义务教育段学校城乡教师实质性岗位交流工作,交流时间一到三年,每年保证15名教师下派支教,对支教教师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对于到包拉温都、团结、新发、同发等边远乡镇支教的教师,全年奖励津贴每人15000元,到其它乡镇支教的教师,全年奖励津贴每人5000—10000元。2013年暑期,已对15位通过考核的教师发放奖励津贴费15万元。

  5.不等不靠,超前运作。2014年是通榆县实施全面改薄第一年,为了完成本年项目建设计划,通榆县不等不靠,在项目资金还没有下达的情况下,按照《方案》边做规划,边组织建设,使部分项目有序进行。2014年,通榆县计划实施新建校舍5769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20852平方米。校舍建设资金1861.4万元,附属设施与设备总投资1162.4万元,共需资金3023.8万元。目前校舍维修加固20852平方米,我们已完成16852平方米,另外4000平方米的校舍维修加固项目已实施,新建校舍5769平方米项目已完成选址及初步设计,计划于10月份开工建设。设施与设备已完成投资120万元,其它设备将陆续完成。

  目前为止,通榆县在全省率先全部消除了C、D级危房,特别是在校舍建设上,农村全部实现楼房化,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无差距,甚至农村学校条件略好于县城。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