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符合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符合自治区人民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相信职业教育大有作为。”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在考察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时的评价。一所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缘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新疆阿克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里是“苹果之乡”、“中国枣园”、“长绒棉之乡”。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是南疆四地州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在校生中来自南疆四地州的约为65%,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55%。 “过去,我们总是在追求如何把毕业生送出去就业,送到乌鲁木齐甚至内地。后来我们发现,与其把目光往高处看、往远处看,不如往自己的家门口看看。职业教育是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也是良心工程,如何让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相结合,是我们办学的方向。”阿克苏职院党委书记鞠利说,“在这样的理念下,学院重新定位,决定立足阿克苏,面向南疆四地州,服务新疆,以有效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把办学方向根植于少数民族特点与当地经济融合之中,寻求发展机遇。” “接地气”让毕业生成为当地“香饽饽” “如何培养受当地群众欢迎,又留得住、干得好的少数民族人才,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培养的毕业生不接地气,在当地用不上、留不住、干不好,那只能说是职业教育的失败。”阿克苏职院院长贺东辉说,“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到企业能就业,回到家能创业,这是目标。” 在阿克苏,很多农民选择林果业,特别是红枣、核桃、苹果种植,这部分农民涉及两个地州。如何培养出农民看得上眼的毕业生?阿克苏职院围绕林果业,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园林艺术专业采用“做学结合,周期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林果业生产季节来安排学生的学习。低年级学生先在学校自己的20亩果园里学习管理、练习剪枝,熟练掌握专业要领后再到合作企业的果园锻炼。就这样,夏天管理,冬季剪枝,整个生产过程三年内所有学生都要“过”一遍,周期循环,把每一个周期都实践一遍,每个生产节点,学生都要到果园里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和技术人员一样了。 在阿克苏,95%以上的乡村主要是少数民族承包户。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继承父母工作、服务家庭和家乡,学院红枣栽培技术专业建设了5门核心课程、10门优质课程,并改变了授课方式,学做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原理、理论性的内容少了,生产中做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 少数民族学生要过语言关难度很大,学院采取新办法,第一年先进行汉语强化学习,专业课汉语授课,有的学生有些困难,通过“做学融合”在动手能力上来加强,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怎么做,强化实践。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让少数民族学生既学到了技术,又学会了普通话。 在转型中,根据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学院的不少专业被“冷冻”了起来,特色不突出的专业停了下来,与当地不紧密的专业就停止招生。不贪多,不求全,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当地实际来调整专业。 稳疆固疆兴疆,靠的是人才。一些地方的职业院校,培养毕业生是为了让学生走出去,而阿克苏职院却不这样想,他们想把毕业生培养好,让毕业生留下来,服务于南疆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毕业生在农村是新型农民,到城市是技能工人,成为当地的“香饽饽”。 弘扬和传承当地优秀文化促内涵发展 记者在阿克苏职院采访时发现,该校每个专业都把当地优秀文化蕴含其中,并得到很好的弘扬和传承。 “长绒棉和真丝新型艾德莱斯面料的研发”是阿克苏职院教师矢梦婷的科研项目,“艾德莱斯”是新疆的一种传统丝绸,很有民族特色。矢梦婷说:“当时想做这个项目,就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我想通过引入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长绒棉纤维,与真丝纤维进行混纺,利用先进的染色和后整理加工技术,在保持传统艾德莱斯面料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克服真丝面料成本高、色牢度差、易起皱等缺点,赋予其新的时尚特征与时代气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文化内涵。” 不仅在科研上如此,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上,阿克苏职院也把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作为重要内容。贺东辉说:“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根,应该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传承下去。” 阿克苏职院过半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民族团结怎样,这是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命题。为此,学院突出抓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春季举办“大学生体育节”,活动贯穿春季的一学期;在秋季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从秋季入学到期末考试前结束。从学生思想实际和南疆民族职业教育实际出发,学院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国旗班升旗仪式、国旗下献词,使学生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的信念;结合五四、一二·九等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征文活动、歌咏演出、爱国书画展等。 “把职业教育与当地民族文化紧密结合才能有生命力,我们将把知识、技能带给群众,把现代文明、文化带进群众生活,牢牢用现代文明占领这块阵地。”贺东辉站在如此高度上对待优秀文化的传承。 注重民族传统,挖掘办学特色,阿克苏职院通过在少数民族服饰专门研究、展现维吾尔族民族文化特点等方面大做文章,不仅把专业与社会需求结合,还与少数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文化传承,让阿克苏职院办学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土壤,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也深深植根于南疆这片大地上。 改革创新始终不离开当地的发展需要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发展之路要想越走越宽,必须做到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始终不离开当地的发展需要。”贺东辉说,“我们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发展机遇,这对学院的未来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的确,在阿克苏乃至南疆,经济活动的每个动向,都在阿克苏职院一班人的眼中。 南疆四地州的乡村一级卫生室建起来了,需要大量人才。于是,学院就做大做强学院的护理专业。 根据自治区的战略布局,要建两个纺织城,其中一个在阿克苏,2020年规模要达到600万锭规模,到时候需要20万人,相当于再造一个阿克苏。20万人中,7万至8万人是技术人员,5万人是高职人才。于是,学院把纺织专业分离出来,并申请批准建设一个新系——纺织工程系,按照“院—所—中心”模式,以纺织工程系为重点,力争建设一个纺织技术研究所、一个南疆纺织技术培训中心。 随着国家对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视,南疆四地州建起2000多所双语幼儿园,学院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学前双语专业,学生未毕业就被各幼儿园全部预订。 少数民族地区通讯需求发展了,通信设备增加了不少,学院就开设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人才服务。 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阿克苏职院建立起“双向介入、互补互利、共建共进”的长效机制,使师生实现真实工作岗位与教学的零距离,强化了教师的职业素质,实现了教、学、做、用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并以生产过程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了一个专业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实训基地对接企业现场、实践教学贴近生产过程的目标。 鞠利告诉记者,学院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经历了阵痛,但学院坚持在改革阵痛中发展,打破了过去的管理制度,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正是这样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增强,成长为一毕业就可以上岗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学院赢得了社会认可。 (记者 蒋夫尔) |
原标题:新疆阿克苏职院:多把目光瞄向自己的家门口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