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6/9c1be8c25cbe49cjpg  /><br />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  </p><p>  校训是一所大学对其文化传统和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展示。不同大学的校训反映出不同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文化精神及价值追求,体现了大学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鲜明的精神气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载体。</p><p>  1938年11月19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主持校务会议,正式将“求是”定为浙大校训。竺可桢将“求是”精神阐释为“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强调“求是”就是“奋斗精神、牺牲精神、科学精神”。1988年,路甬祥担任浙大校长,强调“求是系治学之本,创新乃科技之源”,并于1988年5月5日主持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p><p>  对于高校来说,要使校训倡导的精神和理念深入到师生的心中,关键还是要将校训精神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新生始业教育和新教工入职培训环节,学校会专门安排师生参观校史馆、发放校史读本,使校训成为师生立身行事、从教求学的准则。另外,结合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广播电视、校报等宣传媒介提高校训的知晓度和接受度。学校还通过深入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加强学校文化特质研究。校内外公演原创话剧《求是魂》等系列校训特色活动,也大大增进了广大师生对校训的认同。同时,学校还要求学生在毕业典礼上重温校训,让退休教职工在荣休仪式上感悟校训。</p><p>  通过深入挖掘本校的传统,师生对校训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也使校训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p><p>  (本报记者 靳晓燕整理)</p>
</article>
</div><div class=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