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的服务 贴心的关怀
——浙江金融职院力推“特殊学生群体”就业纪实
为实现就业公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力推“特殊学生群体”优质就业举措,使得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的学生也顺利就业。
“这一届学生毕业了,绝大多数都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随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4届毕业生顺利就业,会计系辅导员王琴感觉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这份担心在该校党委书记周建松心中一直存在。周建松说:“没有好的就业,就不能称为好的学校。就业是学生的命根子、学校的试金石、社会的稳定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策略,让学生体面就业、优质就业。”
为退役士兵学生定制培养方案
为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促进退役士兵就业创业,2011年,浙江省在部分高职院校开展退役士兵报考试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农村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当年单考单招了45名退役士兵大学生。
开学不到两周,党委书记周建松和院长盛健就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
一周后,这些退役士兵大学生的英语课和数学课就被重新编班,他们慢慢都能听懂了,学习劲头更足了。随后,学院绞尽脑汁针对这些学生采取特殊举措:班主任由部队专业干部担任;组织这些学生组建业余国旗护卫队、校园安保巡逻队、义务消防队,并让他们承担了2012级和2013级新生军训任务,充分发挥退役士兵的优势,也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学好专业才能更好就业创业,该校为他们定制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与他们结对子,实行一对一帮扶。2012年5月,省内各大银行到学校组建订单班,每个退役士兵都拿到一份党委书记和院长的联名推荐信。
“学校对我们太用心了,在这样的学校读书是我一辈子的福气。”农金(116)班学生鲁健祥凭着推荐信和个人的自荐材料,在大二就被杭州银行录用了。
截至今年6月,第一届45名退役士兵学生全部找到满意的工作,且大部分都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业。
淑女学院让女生容易就业
2011年3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创设了“淑女学院”。成立该学院的初衷是考虑到该校是一所面向金融领域的文科类院校,且女生占了近八成。“性别比例失衡,女生就业压力比男生要大。”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朱明说,“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身就女员工多,很多银行喜欢招聘男生,但技能突出、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形象气质好的女生,优势就会比较明显。”
在浙江金融职院,“淑女学院”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和训练。学院把课程分为“内修、外塑、才技”三大模块,结合一年四季,推出了“春意、夏趣、秋思、冬悟”四季课程,同学们可以“看单点菜”,有茶艺、插花、服饰搭配、化妆技巧、摄影技术、形体礼仪、女性心理健康、瑜伽、形体舞蹈、歌唱技巧、国学经典等30多门。
所有的课程都向全校女生免费开放,在校女生都可以参加。选不上课的,可以参加网络课堂和项目活动。截至今年4月,该校参加淑女学院实体课堂学习的已超过3000余人次,还有7000多人次的女生选择了在网络上自学。
最受女生欢迎的课程是礼仪课。培养学生的职业礼仪是淑女学院的重要任务。如今,走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园,迎面向你走来的学生,个个面带微笑,精神饱满。
近年来,行业企业积极正面的反馈越来越多,来学校招聘毕业生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
省外学生同样能找到好工作
根据教育部要求,作为东部发达地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从2007年开始面向省外招生。“我们升格办高职后,主要为浙江省经济金融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各单位招聘时也比较喜欢本地生源的毕业生,现在一下子招四五百名外省毕业生,对我们来说确实压力比较大。”当时分管招生就业工作的副院长姜进说。
“第一届外省学生进校后,我们就高度重视他们的就业工作,这些学生大部分从欠发达地区来,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好,在语言沟通上也有一定障碍,自信心普遍不足。我们让全校教师与他们结对帮扶,组织新杭州人游杭州活动,在学习生活上给予特殊的关心,大二订单班招聘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同时,我们积极拓展省外就业市场,每个校领导负责跑两个省,帮助和引导他们回家乡就业。”周建松说,“第一届很关键,要蹚出一条路子来。”
“最多的一年,我们面向全国19个省招收了830多人,占那届毕业生的三分之一多。由于学校重视,学生自己也非常努力,他们特别受商业银行和小微金融机构欢迎。”周建松说。
为更好帮助省外学生就业,该校各系部在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教育阶段就召开省外生源学生的沟通交流会,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与特长,找准定位;二年级订单招聘前夕,又通过系列活动及时对省外学生的就业进行全方位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新统计显示,学院会计系2014届财务管理专业、信用管理专业共199名毕业生,占65%的外省学生中四成以上都已经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业,只有一名学生还没有落实就业岗位。
正如周建松在每一届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上所强调的那样:“如果在就业中真的有‘拼爹’现象,那么我们就要让学生去拼母校、拼金院。”(本报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王懂礼)
《中国教育报》2014年8月1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