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东的一些百年老校校训古朴意深,其中无不传递着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做学问与做人的道理。

  新华网广州7月31日电(记者谈昦玄、郑天虹)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东的一些百年老校校训古朴意深,其中无不传递着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做学问与做人的道理。

  执信中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为纪念民主革命家朱执信而创办的。从繁荣商铺、熙攘车流到安然红楼、雅致长廊,走入其高大校门,便从喧闹街巷踏入了静谧校园。大门内,铭刻着执信校训:“崇德瀹智”。

  这大概算是最难懂的校训之一。执信中学副校长陈民告诉记者,在《辞海》中,“瀹”有渗透之意,校训的含义在于,以德为先、渗透智慧。

  “渗透智慧的过程,就像春雨滋养万物的过程,润物细无声。”陈民说,在校训的指引下,学校办学不主张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希望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

  对此,最好例证是该校蓬勃发展的社团文化。24个学生社团全部由学生主办,学校进行经费支持和实践指导。09届执信校友、哈佛大学学生向芯说,自己原本不擅长跟陌生人打交道,打开她“话匣子”的是“模拟联合国”社团,她由此开阔视野,练就了好口才,性格也产生了变化。“如果没有这个转变,我想我是不会被哈佛录取的。”向芯说。

  “以崇德瀹智为校训,就是看重学生的品德、能力,而不是只看学生的分数。”陈民认为,智慧教育就是要给学生平台、空间、时间,“在包容的土壤中,学生们潜力才能被更好地激发出来”。

  执信79届校友、现中山大学特聘教授刘晓虹认为,身为执信人,就要有一份担当,不仅要有去担当的德行,也要有担当好责任的智慧、能力。

  在“崇德瀹智”的激励下,执信校园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将军、物理工程学家、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等等各行业人才。

  在广州的另一所百年老校中山大学里,耄耋之年的中文系教授黄天骥度过了六十余载。曾为学子、今为名师,他见证了一代代学子在十字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熏陶下成人、成才。

  这十字出自《中庸》,指人通过学、问、思、辨、行,可修养成君子。革命家孙中山在创办中山大学时,希望学生通学古今中外知识、独立思考,将学识付诸行动,并将此十字训定为中大校训。

  “校训传达的不仅是做学问的办法,也是做事做人的理念。”黄天骥说,博学要求学生做学问、做人都有包容心,审问要学生能大胆提问,慎思要学生认真、独立思考,明辨要学生有分辨力、判断力,笃行要学生脚踏实地做事、低调做人。

  黄天骥希望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十字训的理念,作为中文系教授的他从1986年开始要求学生每学年写100篇作文,教师对每篇作文逐一批改、点评。这一办法已作为教育项目沿袭至今,成为中大的优良传统之一。

  在他看来,十字校训中最关键的是“笃行”,他看重学生勤奋刻苦、踏实做事的品质,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希望学生成为一个爱国、有素养之人,踏踏实实作贡献。他的得意门生张诗洋“以前比较平凡”,在勤奋努力下,如今已是中大校园的风云人物,并在多个比赛中获奖。

  “我辈大学生摩拳擦掌,砥砺青春,愿为中国梦的实现挥洒热血。作为中山大学的学子,我们铭记孙中山先生‘要立志做大事’的教导,实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张诗洋曾在一篇获省征文比赛一等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在今年中山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中大校友会向毕业生赠送了毕业礼物,青木校训铅笔和红绿瓦当信封,希望离校的学子们将校训、校园铭记于心。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