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培养从事农业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高级人才,更要培养能挽起裤腿、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型人才。多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在实践教学的土壤上精耕细作,培养出一批批实践创新人才。

精耕实践教学“土壤”

——南京农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纪实

  既要培养从事农业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高级人才,更要培养能挽起裤腿、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型人才。多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在实践教学的土壤上精耕细作,培养出一批批实践创新人才。

  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看到绿色蔬菜的生产过程;打开网站,就能选购农场里的新鲜蔬菜——把农产品生产流程放上“云”端,将绿色农场变透明,让消费者买得更放心。这是南京农业大学大三学生张轩和他的“金麦云”创业团队,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的全新农产品销售模式。2013年,张轩被评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

  “没有学校的支持,我们这朵‘金麦云’肯定上不了天。”说起自己的创业之路,张轩坦言,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学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改革。

  革新理念:搞得了科研,更要能挽得起裤腿

  “我们经常说,做科研要顶天立地,上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下要解决农民实际生产问题。其实,培养人才也是。我们既要培养从事农业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高级人才,更要培养能挽起裤腿、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型人才。”南京农大党委书记左惟说,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第一步,是要革新人才培养理念,解决实践教学问题。

  为了将改革理念真正渗入教学实践,南京农大在全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质量至上、实践育人成为共识。

  在全新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积极搭建各级各类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并通过改革考评体系,激励师生走出校园,对接社会发展需求。

  2013年5月,南京农大与江苏省共建“江苏农村发展学院”,在校地合作、开拓农业人才培养和农村科技服务新格局方面迈出一大步。新成立的江苏农村发展学院将集科研示范、成果推广转化、农民技术培训以及学生实习创业为一体。

  截至目前,南京农大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共建了7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涉及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与健康、食品加工等产业的主要领域。

  “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我们必须打开门,触摸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锻炼学生破解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南京农大副校长沈其荣说。

  搭建平台:将课堂搬进企业,将科研注入一线

  “校外平台建设对于培养实践创新人才至关重要,但不能盲目搭建。必须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政府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学生在实践时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这样的平台才能让参与方真正受益。”南京农大副校长胡锋表示。

  为了保障农业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近年来,南京农大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地区和企业的选择。农业特色和优势明显、对农业科技和人才需求旺盛的地区,以及与学校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地方政府或企业,被纳入学校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南京农大与雨润集团的合作,堪称校企合作的典范。近20年,学校与雨润集团通过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共建国家级研究中心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全方位地开展合作。

  南京食品科技学院副院长徐幸莲告诉记者,“通过在合作基地的科研和实习,学生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市场需求以及内部管理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很多企业对这些既具备科研能力,又有一线经验的毕业生非常青睐。”

  “南京农大的专家和研究生团队进驻企业后,不仅解决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还通过技术创新,把越来越多的‘放心肉’摆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雨润集团副总裁李爱彬介绍说,南京农大与雨润集团共同开发了冷却肉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传统肉制品现代化加工等技术,企业新增经济效益约50亿元。

  在夯实农科教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南京农业大学针对研究生培养的特定要求,摸索出一套依托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1年,由沈其荣主持的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在宜兴成立。与传统的人才培养基地不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直接将课堂搬进了企业。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在校内导师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共同指导下,围绕企业和行业一线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和技术创新。

  截至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共建立了48个省级和19个校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每年进站开展科研和实习的研究生超过500人次。他们由于经受了科研与生产实践锻炼,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完善机制:改革考评体系,落实资助政策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离不开高水平实践创新型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明确从事产学研活动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及工作量计算等方面与纵向项目同样对待,对于从事产学研活动的科研人员在经费、时间和条件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此外,还在职称晋升制度中单列了推广系类列,并完善了相关岗位补贴制度。

  除了对校内从事产学研活动的教师给予更多政策激励,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外优势资源,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在实践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工作。

  据介绍,学校先后聘请了69位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及170多位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该举措增强了学科的交叉和优势的互补,拓展了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宽度。

  “学校还通过资助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建立‘奖励学分’制度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使得那些宝贵的创意真正开出花。”南京农大教务处处长王恬告诉记者。

  张轩就是诸多受益于该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学生之一。“要创业,没有资金,没有场地,即使我们再有技术和想法,也必然在高空坍塌。”张轩感慨道,学校在第一时间给予启动资金,并且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支持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南京农大共投入资金近500万元,资助了2000多个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受益面达到60%以上。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累计获国家级表彰近70项,省级表彰700余项。

  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奖励学分”制度,把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承担科研项目、专利发明、论文发表以及跟随导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合作等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将其结果量化为学分,作为学校免试研究生和优先推荐就业的重要条件和参考依据。

  这一系列举措为农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近5年来,南京农大结合学科优势,通过联合攻关和产学研合作,在作物新品种、食品加工、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畜牧兽医、花卉园艺、信息农业、农业规划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项目共计600余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百亿元。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