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徽最早进行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改革的高校之一,安徽工程大学提出了就业市场拓建的“三三三”总体理念即整合专业教师、校友、各地就业主管部门“三种力量”,重点开拓东向、基层、开发区“三个就业市场”,办好校内大型双选会、分区域分专业小型双选会、专场招聘会“三类市场”。在此理念引领下,学校主动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搭建校、政、企协同发展新平台,在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深化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鲜明特色。

校校协同:顺势联盟,打造毕业生就业大超市

    2009年在严峻的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遭遇到一股强烈的“就业寒流”。学校充分估计到困难所在,积极为学生牵线搭桥,采取多项措施抵御“寒流”。学校为主动破解难题,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就业工作。在此背景下学校牵头在芜12所大中专院校成立的芜湖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联盟应运而生。就业联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外开拓就业市场,转“危”为“机”,开辟了崭新的就业思路。

    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联盟学校的毕业生学历层次链条完整,专业门类齐全,毕业生规模庞大,充分满足了各类用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

    这种校校协同、资源共享、抱团取暖的做法为应对金融危机下的毕业生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被省教育厅领导称为“毕业生就业的大超市”。不少省内外院校纷纷效仿,结盟取暖。据了解,近年来联盟与长三角、珠三角及省内20多个地市就业主管部门开展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就业协作,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基于就业联盟发挥的充分作用和良好社会反响,2013年底,省教育厅对学校牵头推动校校协同发展的做法进行了全省推广。文件中明确提出“皖南地区要以芜湖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联盟为基础拓展范围,加强合作交流,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

校企协同:合力增效,引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

    2011年,学校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联合建立“车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开办了“奇瑞班”。几年来,作为学校与知名企业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奇瑞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向实践探索的积极性。一位在奇瑞班学习的同学告诉记者:“我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慢慢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受益匪浅。通过这个平台,我觉得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培育了团队精神,增强了就业的竞争力。”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需求,激励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就业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学校主动加强同行业领军企业的协同与合作,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建立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联合开办企业班,强化项目协同,服务人才培养。除了“奇瑞班”,学校还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办了“讯飞班”、与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与美的集团联合实施大学生实践教学等。近年来,学校已在省内外近百个知名企业中建立了就业实践基地。
据了解,学校还实施校企高层次人才互派共享,强化人才协同。近三年,学校共选派79名科技特派员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近70名教师到企业挂职,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企业通过选派高级工程师到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增设企业特需课程和内容,实施“菜单式”教学,增强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的符合度,促进了毕业生到行业领军企业就业的规模,也满足了企业对人才引进的个性化需求。

校政协同:深度融合,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2011年,学校牵头策划联合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人社厅、芜湖市政府共同举办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芜湖)人才对接会”。参会的近200家单位就示范区人才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区内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主题深度交流,校、政、企三方面对面互动研讨,共商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大计。此次创新性的校政合作范例引得多家省内外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学校党委提出,要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主动加强同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协同,满足地方特需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还要求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将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及区域人才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逐步压缩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就业率偏低的长线专业招生数量,增设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增加相关专业的招生数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如为适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先后增设了车辆工程、动画、机器人等专业。

    近三年,学校与亳州、铜陵、池州等多个地市县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就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实施协同发展。2013年,为进一步融入芜湖市“自主创新人才特区战略”,学校与芜湖市政府达成了包括人才引进、产教合作、双向挂职、校企共建、研究生培养、师资共建、就业创业等“七大工程”的战略合作,为学校深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拓了新“园地”。当前,学校正与芜湖市协同建设“皖江高端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和“安徽工程大学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并开设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联合技术攻关,培养地方特需人才。

    目前,学校与省内外一批经济发达地市就业主管部门和开发区管委会建立了协作关系,助推了校内市场的升级,逐步实现了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从“零售”向“批发”的实质性转变。学校在校、政、企人才供需合作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逐步拓展合作地域和合作领域,即单一的“校市”合作向“校区”合作拓展,单一的人才供需合作向“产学研”领域拓展,并逐步推动合作升级。(徐 征  特约通讯员:张 敏)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