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坐落在群山环抱的五指山市。这里绿色如海,峰恋叠嶂,是海南黎苗等少数民族的居聚地,也是全国仅有的国家贫困市……

  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坐落在群山环抱的五指山市。这里绿色如海,峰恋叠嶂,是海南黎苗等少数民族的居聚地,也是全国仅有的国家贫困市。

  2008年以来,该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校长李芳伟的带领下,“不等不靠”,以“主动服务三农”为宗旨,积极探索办学新路。他们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深入黎苗少数民族农村和田间地头,探索调研,创新办学模式。该校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确定了“服务三农做精做细做强,面向社会求特求异求新”的办学理念。把课堂设在离农民最近的地方,先后在五指山等全省9个少数民族市县35个乡镇50个村委会设立了教学点。通过创办“村官班”、设立“职教富农110”、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校村共建示范基地”、“农商旅一体化”综合实训基地等,助海南黎村苗寨百姓搭上了致富快车。

  与此同时,这所当年举步维艰、将要关闭的学校也实现了跨越性发展:海南省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目前,总投资约2亿元的新校区正在建设之中。在校生从2007年的2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8000多人。不少学生毕业后不仅成为当地带领少数民族同胞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有的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等。还有452名毕业生步入大专班深造,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再上新台阶夯实知识根基。

  近年来,该校的办学经验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海南省宣传部门将学校创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校村共建示范基地”确定为全省18个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基地之一。该校《把课堂搬到离农民最近的地方》入选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李芳伟校长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学校还荣获了“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海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先进院校”等荣誉称号。

  扑下身子为农民增收做实事

  多年来,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一直本着“教师贴近农民、教学贴近产业、学校贴近农村”的办学思路,扑下身子为农民增收做实事,带领农民走致富路。

  2008年,海南率先在全国试点涉农专业学生免费读书。少数民族地区的黎苗百姓得益于政府这一优惠政策支持,翻山越岭、成群结队地来到学校上学。

  当年还戴着“国贫县”帽子的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中央村委会,就有141人在学校“村官班”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大胆尝试并带领村里其他村民,使用在学校学到的农业科技新技术,当年冬季西瓜亩产量从以往的2300斤增加到6200斤。还有的地方种的水稻从亩产300斤增至1000斤。

  2010级秋季现代农艺技术班黎钊同学在校通过3年的学习,不仅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管理知识,他种的芒果年年丰收,家里还盖起了新房,取名“芒果楼”。现在,他通过考察又发现食用菌在市场很走俏,于是他来到学校在南圣村设立的实训基地免费跟班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学成回去后进行食用菌栽培又大获成功,产品投放市场供不应求。他现在要组织和带动附近村民成立合作社,带领大家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农业技术,解决他们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该校还因地制宜建立了“职教富农110”服务平台,开通了农技服务咨询热线电话,安排专业教师全天候接听,随时解决学生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迄今该校教师已接到咨询电话上千个,其中大部分问题在电话中得到解决,另有近百个问题则由教师亲自赴实地,现场指导农民解决。

  此外,该校还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专业优势,积极主动配合各级政府及周边市县各相关部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有4名教师被聘为五指山市娘子军宣讲团成员,长期帮助当地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活动。2008年以来,有10位教师配合周边市县农技中心、扶贫办、就业局、公路局、省就业培训中心等部门到20多个村庄开展种植、养殖短期技术培训上万人次。此外,海南教育部门也十分重视保亭县六弓乡田圮村的扶贫工作,提供2万元专项资金,由学校8位专业教师对来自全乡38个自然村的村民进行了8项常用技术的培训,培训人次高达4680人次。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该校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百姓提供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多达上万人次。

  “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开门办学,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引领我们走上致富路。还改变了村民们旧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陋习,促进了社会和谐。”五指山市什保村委会主任王茂景深有感触。以前,村民之间矛盾重重,打架斗殴现象较为普遍,村委会主任几乎每天都忙于调解村民纠纷。自从学校在村里办班,大家通过在一起学习、交流和沟通,关系慢慢好转起来,村与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从此绝迹。现在村民们聚集在一起,谈论更多的是谁家的瓜菜种得好,哪家的猪啊鸡啊养得壮,谁家致富又盖起新房子……和谐、进取,在今天的黎村苗寨随处可见。当地老百姓夸赞说,上了职校,就像捧上了“金饭碗”,日子越过越幸福。

  打造品牌助农民走上致富路

  椰树婆娑,山峦俊秀,溪水潺潺,槟榔飘香。

  位于五指山市南圣镇南圣村“农商旅”一体化的学校——南圣综合实训基地,是学校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和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联合五指山市南圣村委会,按“一盘棋两不误三贴近四促进五联动”的“校村共建”模式,以崭新教育理念打造出来的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教育基地。整体由现代农业示范区、文化展示区、养生休闲体验区等三大功能区组成,集农业、商业和旅游为一体,面积近80亩。这里到处青葱翠绿,瓜菜类年产量近10万斤,蘑菇年产量4.5万斤。

  如今,总投资300多万元独具黎苗风味的“农家乐”也已开始对外营业,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品尝由学校师生组成的厨师团队烹饪出的黎苗乡土风味佳肴。曾在五星级酒店担任过总厨师长的学校烹饪专业“双师型”老师王仕君,将传统的黎苗菜肴发扬光大,改良创新,编写了校本教材,学生在掌握黎苗菜肴烹饪技术的同时,也对黎苗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海南的情怀。

  为了进一步拓宽职教扶贫的新路,让更多的黎苗同胞过上好日子。2011年,该校创新扶贫模式,通过打造“六弓鹅”、“山地香猪”等特色农家品牌,大力提高当地农民致富的含金量。

  过去,由于当地老百姓习惯散养,养殖形成不了规模,而且农民又缺乏品牌意识,所以产量和效益都很低。现在学校借助农业科技优势,送技术、送管理,将这两个民族品牌做大做强,助力农民增收。如今五指山鹦哥岭脚下的“山地香猪”和保亭县六弓乡的“六弓鹅”已成为专利注册品牌。更成为当地农民家庭经济重要创收的产品之一。 

  山湖环绕,占地约45亩的“六弓鹅”养殖基地,现以饲养种鹅和鹅苗为主,兼顾肉鹅养殖示范,同时还有一个近25亩的淡水鱼养殖项目,每年可向村民提供5万羽鹅苗。占地约22亩的五指山番阳“山地香猪”养殖基地,每年可向村民提供1000头猪苗。如今,“六弓鹅”、“山地香猪”、“什岭鸡”等品牌越来越响,订单不断,农民致富的路也越走越宽了。

  国家领导人在刚刚召开的全国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

  李芳伟校长说:“总理的报告让我们倍受鼓舞和启发。作为地处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我们深感肩负的使命与责任的重大!”

  瞻望未来,农村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作为!职教扶贫,任重而道远。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