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专业设置自主权期待已久,终于获得后,高校又面临着新的抉择。专业设置自主权给予高校的不仅是权力,更有对社会、对学生、对高校自身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专业设置“高校说了算”以后

  去年是我省高校自主申报增设专业的第一年。全省多数高校普遍显示了很高的申报热情。高校对专业设置自主权期待已久,终于获得后,高校又面临了新的抉择——全面发展还是坚持特色?注重学术还是面向市场?

  告别行政拍板

  2012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高校自主设置本、专科专业。

  不久之后,教育部也发布了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并对高校设置专业的条件、程序等作了详尽的规定。而最大亮点则是明确高校可根据每年公布的专业目录自主设置除国家控制布点外的专业。

  学校拥有自主权后,一个新专业如何诞生?

  据了解,这一程序通常包括院系申报、专家组论证、学术委员会审议、教务部门审核、主管校长或校长办公会批准等步骤。之后,除了控制布点专业,高校只需向教育部上报新专业设置情况,由教育部备案,而非审核。教育部只对学校申报的增设专业数量进行控制,一般来说,每所学校每年不超过3个。

  在给高校放权的同时,我省也同时要求省直有关部门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就业信息,引导学生就学意愿,高校以此为依据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

  这项政策给高校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提高了“专业围着经济社会发展转”的速度。今后,学校可以根据行业和政策的变化,及时增设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或取消落后的专业,使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能与社会发展更吻合。

  给予高校的不仅是权力

  去年,在我省高校提交的增设专业目录中,仍存在部分学校,尤其是新建本科、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急于扩大专业设置规模、申报数过多、增设办学成本低的文科、经管类专业过多等问题。而办学历史较长的本科高校,已经基本完成专业布局,对增设专业要谨慎得多。

  为此,每年下达高招分专业招生计划前,省里将组织专家组重点对新建高校工科专业、办学基础薄弱高校部分专业进行专项抽查,并视情况确定是否列入当年招生专业名单。

  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对高校的专业设置,主管部门原则上只能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多设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

  根据人事部门公布的我省紧缺人才专业目录,工科和医学类人才,仍是最缺乏的。一些我省产业发展急需的工科类学科,如石油化工、石油工程、微电子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人才培养不足,甚至空白。

  为支持紧缺学科专业发展,省政府决定到2015年前,将本科工学类专业生均拨款定额系数提高到1.5,临床医学类生均拨款定额系数提高到2.0。

  “难办也要去办。”省教育主管部门有关领导指出,专业自主权并不表示高校可以任意设置专业,而是必须根据自身教育资源、办学定位和教育市场需求,做出慎重决策。专业自主权给予高校的不仅是权力,更有对社会、对学生、对高校自身发展的责任义务。

  发挥优势,量力而行

  在多数学校增设文科、经管专业的热潮中,福建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新办本科院校,依然坚持工科特色,去年新增三个专业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风景园林和审计学。

  三个专业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风景园林专业都在学校原有的“大土木”格局中,增设这两个专业后,该校成为我省第一所土木建筑类“全覆盖”的高等学校。而唯一非工学专业是审计学,这个专业只招理科生,因为除了会计、审计课程,学生们还要学习计算机和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福建工程学院副校长童昕透露,事实上,在院系最初提交的增设专业名单中,并没有审计学专业。校领导从政府部门获悉我省工程审计人才奇缺的情况,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咨询众多专家后、考量学校办学条件后做出了增设审计学专业决定。“将学校的工科特色专业和会计、审计相结合,恰当地为我校审计学专业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童昕说。

  虽然有了自主权,但对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进行评估后,福建工程学院为自己上了专业总数不超过50个的“金箍”,同时规定,在新设专业中,工科类必须超过三分之二。

  在国内高校中首个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的厦门理工学院,在自主设置专业方面也紧贴地方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紧密结合,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链。近两年,新设微电子、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务工程专业,正是瞄准了厦门产业发展变化的需求。同时,着眼于服务厦门及厦漳泉大都市区域交通发展规划,开设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调整交通工程专业方向,重点培养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

  一个最直接的印证是,这两所高校去年在我省普通高考录取中,首次有部分专业在本一批招生,均受到了考生和家长欢迎,毕业生就业率也居全省前列。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